愛丁堡大學博士生留英日記:英國學生讓人敬佩

閱讀:30975 來源:BBC 作者:王舒漫
分享: 

中國和英國的學生,盡管有差異,但共同點是主要的:努力,刻苦,有一顆強大的心。

我在中學時讀書苦,早出晚歸,作業(yè)多?,F(xiàn)在中國中學生比我們那時好一些,晚上5點就放學,但作業(yè)量沒減少,功課比我那時還要深,說起來還是在苦讀。

去年暑假,我回家鄉(xiāng)大連給一所學校的初二學生補習英文,說到英國教育,他們覺得英國學生幸福,一是課程少,選擇自由,二是作業(yè)少,玩的時間多。其實,這都是看表面。

拿愛丁堡的學生做例子。我是2010年來愛丁堡大學讀碩讀博,2013年開始在愛丁堡中文學校教英國孩子漢語,每周六上兩節(jié)課,了解一些深處。

有一個學生,中文名叫陳子桓,才九歲。上課上不夠,我寫每一個字、每一個句子,我要求做的每一篇閱讀,他都很專注,眼神里都透著光。常在晚上看到他發(fā)給我的短信“我還可以再讀些什么呢”,或者“有沒有比這篇更有意思的閱讀呢”。我在他這樣大的時候沒做到這樣,我回國給補習過的中國學生也沒見到這樣的。

我還記得有一個周六,愛丁堡下鵝毛大雪,很多學生沒有來。上課前10分鐘我走進教室,看到陳子桓坐在教室里,書本打開著。陳子桓在2013年全英國舉辦的非中文母語人士中文朗誦比賽中拿到了二等獎。

仲偉賢是另一個學生。他15歲。課間休息時,學生們都是說說笑笑,玩手機,掏零食,仲偉賢卻是低頭看雜志,是Economist(《經濟學人》)。我很驚訝,15歲怎么可能讀懂這樣頂尖的經濟學術雜志?但他堅持讀。還記得他課堂上問過我上海股票交易所,問過中國淘寶網。仲偉賢在愛丁堡頂尖的 St George 中學,是學霸。

我在課堂問他們的理想,他回答很堅決,就是到美國哈佛大學讀經濟。英國教育的一個長處,是不限制學生課外閱讀的自主和自由。如果中國中學生把《經濟學人》這類的雜志帶到學???,恐怕是不行的。我記得我在初二時帶一本英文版《英國現(xiàn)代史》偷看,讓英語老師好一頓挖苦。

另一個是女孩,中文名叫仲禮賢,是仲偉賢的妹妹。這個小姑娘非常好強。一次做演示介紹家庭,她拿著iPod站到前面講了個開頭就卡住了,接著眼圈泛紅,眼淚就落下來了,抽泣著說:”Sorry, I didn’t prepare well.(很抱歉,我沒準備好)” 還有一次她請假去格拉斯哥參加網球比賽,滿臉都是斗志。

我問仲偉賢怎么不去打,仲偉賢聳聳肩,告訴我說妹妹是比較好強的那個,做什么事情都一定要做到頂尖。在2013年愛丁堡書法比賽非華裔組中仲禮賢奪得三等獎。我向她祝賀,她卻說她本來是可以奪得一等獎的。

我們容易看到的,都是表面上玩耍的、晃來晃去的孩子,而窗里和燈下的孩子的所作所為,我們是很難看到的。但可以這樣說,英國的教育體系是相對成熟的,從孩子出生后的教育跟蹤到孩子成熟后的創(chuàng)造力表現(xiàn)都證明了這一點。

我現(xiàn)在愛丁堡大學給導師做助教,接觸的大學生中,有中國的,有韓國的,有歐盟的,更多的是英國的,我要說拔尖的都是英國學生,包括理工科專業(yè)。

我在愛大圖書館見過一個英國女孩的座位上鋪滿了書本和講義,她跪在地上埋頭寫畫論文。這是圖書館里再正常不過的場景。我習慣在圖書館熬夜奮戰(zhàn),也是跟英國學生學的。

中國和英國的學生,盡管有差異,但共同點是主要的:努力,刻苦,有一顆強大的心。至于我們在電影電視里看到的那種怪打扮、怪行為、滿嘴臟話的英國孩子,在英國社會也是當作“問題”來看的。(作者:愛丁堡大學亞洲研究媒體分析方向博士王舒漫)

標簽: 留學經驗分享 大學 Diploma 51offer編輯:Amy
更多>>相關院校

愛丁堡大學

所在地區(qū): 蘇格蘭 所在城市:Edinburgh TIMES排名: 37

優(yōu)勢專業(yè):化學工程 土木工程 電氣及電子工程 機械工程 經濟學

7746個學生正在申請

免費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