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幾個玩的不錯的英國G5的好朋友,經(jīng)常發(fā)郵件談?wù)勅松務(wù)劺硐?,交流一下學習的心得和體會,偶爾一同吐槽一下美帝 make money 的那些名校生。今天就從2個劍橋大學的傻瓜說起吧:一個不想進去,一個想要離開。
傻瓜1號同學,高中退學去英國考了A-level,上的是 swansea 大學。他跟我說高中時代他很凄慘的,他家鄰居是跟他一個小學中學的,從來都是第一,后來還去了北大,于是他常年被人跟那個青年比較學業(yè),很痛苦。
后來我在他空間里看過他一段日志:
快開學了,竟突然收到劍橋大學通知書了,去不去?在內(nèi)心掙扎了很久,畢竟在swansea待了5年了,所做的課題也剛上手,還有2~3年博士就畢業(yè)了,現(xiàn)在去劍橋還得花4年,值不值得? 我想這個問題沒有人能夠回答我,只能由我自己做決定。這個世界上的同齡人中,很少有人能拒絕劍橋大學的通知書吧,但我很多次想告誡自己,不要貪慕劍橋大學的名聲,而要真才實學,現(xiàn)在光有好文憑是不夠的。
但是,每次看到劍橋大學通知書上的校標,我就很激動,一種朝圣的感覺油然而生,92個諾貝爾獎,牛頓、拜倫、麥克斯韋、達爾文曾經(jīng)戰(zhàn)斗過的地方,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浪漫的校園,我已經(jīng)觸手可及,轉(zhuǎn)念一想又覺得離我遙遠,不禁問自己:你真的能達到劍橋的水平嗎? 去讀博士就能順利畢業(yè)嗎? 我不能立即回答這些問題,因為我真的不知道答案,我所能做的,就是發(fā)奮圖強,我相信勤能補拙。如果進入劍橋,我相信我是劍橋最差的學生之一,但我會立志做到最好。如果離開swansea,就要放棄很多東西,剛剛看完林毅夫的訪談錄,他說:人生總有取舍,沒有不付出代價的追求。林先生追求了,他成功了;很多人一輩子沒有追求,便默默無聞一輩子;當然更多的是,去追求了,但失敗了。無論哪一種選擇都沒有對錯,只是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或許我留在這里讀書或是去劍橋也是一樣,無所謂對錯,因為是兩條不同的道路。我已經(jīng)下定決心了,不管前面有多艱難,我堅信自己一定能成功,我一定要搞出一番事業(yè),而不光是一個頭銜。我將把這個讀書經(jīng)歷作為一個里程碑式的站,它僅僅是一站,而不是終點。我希望,將來我回過頭來看這段經(jīng)歷,我不會后悔。
后來果然不出我所料,他沒有去劍橋。
你說他是不是傻,放著世界 top5 不去,在神馬 swansea 這種排名靠后的學校里讀博士?你怎么贏你的鄰居?你怎么一雪前恥光耀門楣,弄一個含金量高的文憑然后去劍橋校友會抱團取暖。
傻瓜2號同學,本科就在劍橋數(shù)學系,畢業(yè)之后他跟我說他要來鄙校,我以為我聽錯了。你傻嗎?貴校諾貝爾獎是我們的7倍,底子這么好,要讀研你不去牛津哈佛,來我們這兒干啥,我們世界排名年年往后掉,連校長都放棄治療不怎么提國際化,要“三自信”地走日本特色高校道路了。
他人笑我也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1號同學真正看透了很多追求浮名的人看不清的東西。2號同學告訴我,他去過美國, 待過英國, 來過日本, 他對別的地方無愛, 他喜歡日本, 就這么簡單。我們不是都喜歡彈琴嘛,都喜歡 Mr.Children 樂隊,就可以一起排練了呢。為什么非要去哈佛耶魯呢? Times 和 QS 的世界大學排名榜再好,不喜歡,又有什么意思呢?或許每個人都有過名校情結(jié),而大部分人在拿到通知書之后不久或者即將畢業(yè)時,就逐漸消耗殆盡。
相信我,能被你用名校光環(huán)唬住的人,沒有一個是實力能跟你分庭抗禮的,你更需要的是一兩個勢均力敵的伙伴攜手共進,而不是在一兩百學弟學妹用光環(huán)圈粉。
學校再牛(聲譽來自校友)跟你自己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諾獎不是你的,只是你校友的,奧巴馬是你校友,so what?
寫到這里突然想到好多人辛苦考到北京,這個城市跟你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如果你是弱勢群體,這座城市在吸干你滿腔的熱血之后會無情地將你唾棄,它得到的是繁華,你逝去的是青春。
經(jīng)常在論壇、貼吧等地方看到我是如何考上名校的心路歷程貼。未來想考的同學得到了激勵,已經(jīng)考上的同學輸出經(jīng)驗的同時也滿足了show快感。知乎似乎更苛刻一些,月薪2萬以下或者只是國內(nèi)985而不是國外名校的一般不太好意思出來寫生活體驗貼。在知乎也至少被邀請過十幾次回答在東京大學就讀是怎樣一種體驗,連我都開始思考是否這個問題真的就是給我其他勵志派校友準備的,但遲遲無法下筆,因為這只是普通生活。
隨著畢業(yè)的臨近和對真相的逐漸了解,會感到恐慌吧,很多機遇鳳凰男連見都見不到更別提去把握,國內(nèi)外都是如此。又有一絲慶幸,好在自己是一個名校的鳳凰男,可以去應(yīng)聘那些獨角獸公司或者大投行,總比一個二本鳳凰男連面試機會都拿不到要好得多。進公司之后可以體面的在學弟學妹的群里分享心路歷程,但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即使是在Goldman Sachs、Facebook,你再也沒看到自己的同事里有當年你在名校時候那么多的名門望族和大家閨秀。
我們最終沒有改變潮水的方向,曾經(jīng)的那些大牛校友再也不必和你在同一片海灘沖浪。
我們還是像我2個劍橋傻瓜朋友一樣多思考一下,你到底想要什么樣的生活。
我希望大家都能過自己喜歡的人生,不懼怕親朋好友和很多陌路人對你的 judge 。每個學生不比算計著成績,學位,前途,迷失在崇拜感、存在感以及虛榮之中。
青春如此短暫,切記沉迷功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