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思聰的留學經歷中,我們能發(fā)現什么?

閱讀:56567 來源:轉載
分享: 
王思聰在公眾面前,一直是個“你把他想成什么樣,他在你眼中就是什么樣”的人,因為受眾總能無腦的在一堆言論和新聞中為他的某一面證詞。

然而真實又鮮活的他,通過他的一舉一動也在慢慢的進入理性群體的眼里。

他性格和思想的養(yǎng)成離不開他與生俱來的優(yōu)勢和地位所帶來的影響。一個從小生活在國外的青年,一個在國內曝光率堪比一線明星的網紅。

王思聰被環(huán)境塑造,又被環(huán)境打磨。他獲得的物質和精神上的光輝都原原本本的擺在了觀眾的眼前,讓觀眾選擇。

和其他富二代一樣,王思聰從小就去了國外留學,接受貴族式的精英教育。

王思聰兩歲時,就在國外上寄宿學校,他最早就讀于新加坡一所名為Swiss Cottage的小學。

這是一所位于富人區(qū)的普通公立學校,在新加坡教育機構Ace Tutors的網站上可以查詢到,該校學生的畢業(yè)成績排在28位,現在已經升級成一所中學。

中學時,王思聰進入英國溫徹斯特公學,這是一所在英國乃至于世界上都大名鼎鼎的寄宿制貴族男校。

其學術傳統(tǒng)深厚,教學科目范圍廣泛,在音樂、體育、美術及戲劇方面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極其先進的教學設施。

很多學生畢業(yè)后進入優(yōu)秀的高等學府,每年約有幾十位學生考入牛津或劍橋等名校。香港富豪霍啟剛11歲赴英留學,也曾就讀于溫徹斯特公學。

本科時,王思聰就讀于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簡稱UCL)哲學系。

UCL是第一個在招生上不論種族,宗教和政治信仰的英國大學,被認為是英國教育平權的先鋒。該校一直以來與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帝國學院和倫敦政經學院一起并稱為G5超級精英大學和金三角名校。

受過完整西方教育的王思聰一方面在親情上有所缺失,另一方面養(yǎng)成了獨立思考能力,所以他在很多事情上,擁有自己根據證據和邏輯判斷出的自己的想法,并且不容易動搖。

“很多人覺得我最大的特點之一是直接,想說什么就說什么。

其實這個在西方并不能算是什么特點,只是和中國的傳統(tǒng)和教育存在分歧,而我又因自己的身份和影響力擴大了這個特點,所以才會顯得如此特殊吧。

在我受的教育中,擁有和表達自己的看法是受鼓勵的。在不通思想的碰撞中才能產出更優(yōu)秀的論點。”

王思聰也曾表示,性格的養(yǎng)成無外乎一些天生的東西和成長中的經歷。的確,國外的環(huán)境對他各方面的塑造和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回國后的他自由隨性敢說敢做,實實在在的流露出自己的見解和個性,他依仗著自身的條件,在微博上得罪了不少人,也收獲了許多追捧。

“年少輕狂、口無遮攔”,這是王思聰剛開始給自己設的微博簡介。

隨著王思聰在微博上的曝光率越來越大,其粉絲也越來越活躍。“國民老公”,“娛樂圈紀委書記”等給予王思聰的稱呼也被網友用來頻繁調侃。

王思聰從不避諱和粉絲進行互動,在付費形式回答網友提問的玩法受到很多名人知識分子的追捧的時候,他積極嘗鮮,并借此機會坦誠的發(fā)表了對出國留學的看法。

“出國留學對每一個人來說是完全不一樣的經歷。你25歲,35歲,5歲出國肯定是不一樣的經歷。

那對于我而言,我是5歲出國的,我的收獲我覺得是最多的。因為西方教育一定是更好的嘛。”

 

“我的收獲是我會說英語,我學習且了解了西方的文化。

但是最大收獲的一定是一個思維模式,你會有更客觀、理智的想法和做事方式。我擁有了自己的、自主的判斷能力,并且夠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

有網友也向他發(fā)問:如果一定要出國留學的話,覺得應該什么時候去?為什么?

王思聰說:我覺得要是12-13歲之后再出國就沒有什么意義,特別是成年之后。因為你的思想已經固化了,中國的應試教育已經把你的思維壓縮成那樣一個狀態(tài)了。

 

你出國不是學英語,不是學那邊的知識而是開發(fā)自己的思維模式,開發(fā)自己的自主判斷能力。

縱觀王思聰回國后的一系列行為和言論,我們不難看出他對留學帶給他的東西表現出來的大部分都呈滿意的態(tài)度。

因此,思維模式的改變,更客觀、更理智的做事方式,并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是王思聰一直遵循的。

但由于國內外環(huán)境的差異,他的個性和秉持在國內也遭到了褒貶不一的評價,其中他的父親王建林在留學問題上就和王思聰自己的看法有所出入。

在鳳凰視頻推出的“吳小莉與行動者對話”節(jié)目中,王健林表示過后悔太早把王思聰送往國外留學。

“我覺得教育方面那個時候還是國外做的好,現在看還依然是國外比我們國內還是要好一點,所以那個時候就送出去了我覺得稍微欠妥。

可能小孩子在中國讀完了初中再出去,或者是讀了高中再出去,在國外完成大學、完成碩士研究,可能這樣更好一些。”

王健林在對自己兒子成為網紅這件事上也發(fā)表過評論,他透露平時也管兒子,并經常進行交流。

他說他從小就把兒子送出國,所以兒子很獨立,腦子里都是西方的那一套東西,怎么想就怎么說。兒子回國的時間不長,可能等到回來到五年八年的時候,也許就真正中國化了。

 

王思聰回國之后利用自身金錢上的優(yōu)勢收購整合了電競圈,并成立了IG 電子競技俱樂部,擔任了中國移動電競聯盟主席。

在和燦星團隊攜手熊貓TV打造全新脫口秀節(jié)目《小蔥秀》中,王思聰親自擔任主持人并在大眾面前表示:“大家可以看到更多面的我,以及更犀利的評論。”

王思聰的身上有企業(yè)家的創(chuàng)業(yè)銳氣、事業(yè)心和全身心投入的熱情。

他的所思所想,他的一舉一動都足以讓我們親手撕掉曾經貼在“富二代”身上的某些標簽。

他處理每一次話題的舉措,對于他的身份來說,都是正確的。

有網友評價:“小王是學哲學的,看到他,我明白了很多聰明人甚至哲學家為什么內心都很痛苦了。

因為他們有了過人的敏感,洞察和過深的思考。但是,他們還是不夠有錢啊。”

王思聰曾在感恩節(jié)時發(fā)過一條微博:“感謝上帝在我來到這世界的時候幫我選擇了“簡單”模式。”

直到現在,有關王思聰的新聞,還是屢見不鮮。

但年少輕狂,口無遮攔的王思聰仿佛真的漸漸收斂了。

他的微博簡介也改成了“為人低調的網紅小王”。

他性格上的棱角真的被中國環(huán)境磨去了還是被偷偷藏了起來,誰知道呢。

未來,當中國也開始和美國一樣,開始“中產階級大規(guī)?;?rdquo;,開始“消費民主化”,當人們不再需要通過物質消費來區(qū)分自己和其他人時,當奢侈品不再有區(qū)分社會地位的作用時,我們再回頭看王思聰,可能會發(fā)現不一樣的地方。

那時,教育、精神消費和消費背后的觀念,將更能定義、展現和維系一個人的階層。

可能那時的王思聰已經不再炫富,他或許會更彰顯他的留學經歷和自我開發(fā)的思維和思考方式。

而我們所聚焦的地方,也可能將會放在他從小就接受精英教育上,放在他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上,放在他從小就養(yǎng)成了一套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上。

現在即將或者正在出國留學的你,雖然不是王思聰,雖然可能比他晚了20年出國,雖然可能畢業(yè)后依舊成為“海待”。

但你也同樣有機會,憑借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邁向更高階層的上升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