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位于馬來半島南端的城市國家,面積雖只有714.3平方千米,卻是個以華人為主的多民族國家,國內有20多種語言。
以英語為主、四種官方語言并存是新加坡憲法確立的多元化語言政策,落實到個人層面則是“英語+母語”的雙語制。馬來語、華語和泰米爾語是三大族群的母語,它們被確立為官方語言,保障了各族群的文化、宗教和風俗習慣享有平等地位;基于英語是一門中立的語言,也是各族群Jiao流的通用語,因而被確立為第一官方語言,現在廣泛應用于政府機關、司法部門、商務活動以及現代科技、教學和媒體等領域。
這種多語制的形成與新加坡的國家政治和種族問題息息相關,并先后經歷了殖民期、獨立前后和當代發(fā)展三個時期。
在被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140多年中,新加坡始終推行“英語至上”的語言政策,各種公文均使用英語起草;1959年實現自治后,為平穩(wěn)過渡,新加坡實施了“以馬來語為主的多語政策”;到1965年國家獨立后,馬來西亞為保護半島的大陸經濟,對新加坡筑起關稅壁壘,使用人口不足14%的馬來語無法滿足新加坡要發(fā)展成國際金融中心和交通樞紐的目標,由此確立了以英語為主的四種官方語言。
全民普及英語作為第一語文的教育為新加坡贏得了語言優(yōu)勢,推動了國家旅游業(yè)、服務業(yè)的國際化,提升了國家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還為國際貿易與投資提供了便利條件。英語已成為新加坡經濟發(fā)展的隱性后盾。這也是形成新加坡留學政策原因之一。
英語在新加坡經歷了近190年的發(fā)展后,不僅為新加坡人帶來了有目共睹的利益,本土化特色也更加鮮明。新加坡英語(Singlish)在詞匯、句法、音調、節(jié)奏等方面受到馬來語、泰米爾語和華語的影響,與國際公認的標準英語產生了明顯的差異。因此,自2000年開始,新加坡政府在全國開展一年一度的“講標準英語運動”,以規(guī)范新加坡人講英語的習慣,推動新加坡的國際化發(fā)展。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說過,“學英語是為了做事,學華語則是為了做人。”從1979年開始的“講華語運動”推動了華語和華族文化在新加坡的傳承和發(fā)展。這場運動的第一個十年以“少說方言”為目標;第二個十年以“認識文化”為目標;在第三個十年中,講華語已成為“緊跟時尚”的象征。政府對華語態(tài)度的這種轉變,一方面是為了提高華人的文化認同和文化凝聚力,另一方面則要借助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促進本國經濟發(fā)展。
在華語推廣的30年間,講普通話的華人逐年增加,新加坡人學習華語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所以,中國人在新加坡可以無障礙地交流也就不足為奇了。
以上就是對新加坡留學中語言的分析,看了本文之后,想必同學們對于新加坡留學政策中語言環(huán)節(jié)并不是那么擔心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