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哈佛為首的多所名校制定新的錄取規(guī)則?

閱讀:10927 來源:轉載
分享: 
華裔的父母重視教育, 期望子女進入最高教育學府, 但習慣上還是以 “公式化” 的方式培養(yǎng)子女, 照表操課, 保守行事. 尤其觀念上也堅持大數(shù)的時間跟力氣都要花在讀書跟考試上. 聽到這類型的新觀念, 多半不是不以為然, 就是完全抓不到重點.

哈佛教育學院發(fā)布了一個厚厚一迭18頁的報告文件“Turning the tide”. 這份文件是由許多美國大學聯(lián)合開會后的會議摘要, 也算是他們的一個聯(lián)合聲明.

首先, 由參與這場會議的大學名單中就可以發(fā)現(xiàn), 幾乎所有知名大學都沒缺席, 這種教育界的世紀盛會當然要湊個熱鬧, 也就是說臺面上的大學幾乎都肯定了這個新的錄取趨勢, 也大概真的會以這個會議聲明作為以后的錄取方向. 真是有點大事不妙, 一個鼻孔出氣下, 雖然不是三審通過的法律, 但這份文件就成了大學錄取的基本共識。

摘要重點, 這份關系許多莘莘學子前途的錄取趨勢報告, 結論如下:

  • 錄取以學生人品為主要考慮
  • 降低分數(shù), 考試, 成績, AP/IB課等學術因素
  • 希望學生多參與“有意義的”小區(qū)服務
  • 看重學生跨越種族, 文化及社會階層的貢獻
  • 期望學生關懷他人, 協(xié)助解決自己家庭的困境
  • 培養(yǎng)對未來有責任感的學生
  • 重視有質量的小區(qū)服務, 而不是表上列一堆名目

華裔的父母重視教育, 期望子女進入最高教育學府, 但習慣上還是以 “公式化” 的方式培養(yǎng)子女, 照表操課, 保守行事. 尤其觀念上也堅持大數(shù)的時間跟力氣都要花在讀書跟考試上. 聽到這類型的新觀念, 多半不是不以為然, 就是完全抓不到重點. 有些比較激進的家長跟學生甚至干脆投其所好的設法在申請表上捏造功績, 想蒙混過關, 完全屏棄教育的真正意義. 中國人“上有政策, 下有對策”的心態(tài)已經(jīng)造成這幾年許多名校 “中國學生會造假作弊” 的壞印象. 事實上, 不是只有我們亞裔的學生跟家長覺得困惑, 許多美國的主流媒體對這份聲明也存疑, 甚至開出了以下的玩笑 “難道我未來的開刀醫(yī)生可能不懂醫(yī)療理論, 但是非常熱心公益嗎?”

我個人一直不支持填鴨式教育, 更不認同分數(shù)可以決定學生的前途. 孩子的養(yǎng)成教育本來就該五育并進. 不過, 如果本末倒置的過分強調課外活動, 而忽略了學術基礎的鞏固, 倒也讓人納悶高等教育設立的宗旨.

很明顯的, 這個會議只是在共鳴 “照顧低收入族群” 這個美國當今最熱門的社會運動. 哈佛這類的教育界龍頭老大當然要當仁不讓的領頭顯示它是多么的悲天憫人, 其他大學也定要跟進, 以免落人口實. 這些勢不可擋的議題是很難爭論的, 因為每個人的立場不同. 換個角度來看這件事, 以現(xiàn)在地球環(huán)境惡化的狀態(tài), 教育不能只是培養(yǎng)出一群群沒有社會責任, 自私自利的下一代. 尤其現(xiàn)在e世代的新新人類, 幾乎就是活在網(wǎng)絡世界里, 對很多外界的事物都完全無感, 課外活動對于青少年人格與自信心培養(yǎng)能產(chǎn)生絕對的良性影響. 這些新的趨勢似乎也是順應這個世界的需求.

總而言之, 對我而言, 我最擔心的是當我在跟家長倡導這些錄取趨勢時, 家長大多還是會回答我 “但是我的孩子是全校第一名, 拿了XX個 AP 課”, “我的孩子除了上學, 全部的時間都在認真的練習樂器” 或者 “但是我的孩子數(shù)理化真的很好!” 唉! 你根本沒搞懂!

這些最新的錄取趨勢絕對值得重視. 實際上, 學生大學申請要能得到最好的結果, 除了要早期就要立定個人化的策略及規(guī)劃等準備, 學生本身專注力的維持更是需要透過不斷的督促及鼓勵. 美國的四年大學有超過4千所, 選擇一所各方面都適合學生, 對學生的未來有最大幫助的大學更是一個絕對重要的考慮.

標簽: 大學 留學政策 教育水平 51offer編輯:Rai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