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二月,我收到了哥大的錄取信,其中有這樣一段話:“Columbia University housing is extremely limited. If you would like to be considered for University housing, please apply online. We recommend that you submit your online application for University housing as soon as possible.”再加上諸如紐約房價貴、房間小、開學租房高峰期房源緊張等傳聞,我便立刻開始了申請宿舍的行動。
三月中旬,我提交了宿舍的申請,接下來就開始了漫長的等待。根據網上的信息,秋季學期宿舍的分配結果將在五月公布。但是到了五月底還沒有消息,于是我發(fā)了多封郵件詢問,結果學校答復要到六月底七月初出結果。這時,各大微信群、QQ群、BBS等社交圈內已經充斥著租房信息了。7月16日,就在畢業(yè)離校的前兩天,我收到了申請失敗的通知,理由是申請人數過多,房源供不應求,學校需要優(yōu)先滿足本科生和博士生的住宿需求。我只能默默感慨碩士沒人權,并加入了宿舍申請的候補名單。
回到家后,經過多方尋找、比較和詢問,我用了兩周定下了在外面租的房子。就在交完定金后不久,8月5日,我收到了學校郵件:我在候補名單中被分配到宿舍了。經過權衡之后,我還是接受了學校宿舍,又幾經周折把另一套房子轉租出去。當然,定金是拿不回來了,于是我自我安慰道:這相當于住宿舍三個月省下來的錢。

附上一張我的大得能滿地打滾的房間的照片,這還是這一套公寓的三間房間中最小的

我的房間位于校園西北方的河畔公園(Riverside Park)附近,對面是格蘭特將軍紀念堂,從窗外看出去就是哈德森河和對岸的新澤西。從這里走到學校需15分鐘,地形高低起伏,途中有一個較大的上坡和一個較大的下坡,于是每天來回就相當于鍛煉身體。與學校南側的繁華區(qū)域相比,這里地段比較偏僻(當然沒有什么安全問題),餐廳、超市、銀行等生活設施不多。但也正因如此,與學校南側的住宅相比,我的房間面積更大而租金更低,當然學校的房子普遍比外面的房子更大更便宜。
在入住的那一天,我按照提前在網上預約的時間去簽合同和領鑰匙,然后拖著大包小包打開了這扇歷經曲折之后才終于打開的房門。據管理人員說,這整幢建筑是由民房改造而成的,今年是第一次作為學生宿舍使用,而他們人手不足,因此準備工作還沒有完成。那兩天里,工作人員加班加點安裝家具、調試設備和打掃房間。由于房間顯得空曠,我問他們能不能自己買家具搬進來,他們對我說:“This is your home. You can buy whatever you want.”
哥大提供的住宿選擇有多種類型。最主要的有校園內的本科生宿舍、合租公寓(shared apartment)、單人或家庭公寓(studio)和宿舍式套間(dormitory-style suite room)。此外還有其他“花式”選擇,如位于布朗克斯的高檔公寓The Arbor、面向國際學生的International House、教育學院公寓樓(Teachers College New Residence Hall)及一些只對特定專業(yè)學生開放的選項。每種類型的房型和價格都不同,詳情見http://facilities.columbia.edu/housing/。
如果是自己租房,一般都是通過各種社交群尋找房源和室友,比如由當地房產經紀人組建的微信租房群、哥大學聯的新生微信群和QQ群、哥大學聯BBS上的租房板塊等,學校也有專門協助租房的機構(OCHA-Off-Campus Housing Assistance)。
如果不計較房價,可以住得條件好一點,比如我有一個同學住在月租三、四千美元的單人公寓中。如果不計較時間,可以住得遠一點(甚至離開曼哈頓)以節(jié)省租金,比如我們班有同學住在皇后區(qū),每天乘地鐵來學校單程需要一個多小時??傊?,最關鍵的是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