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廣播電臺報道,又到了美國的大學申請季,學生們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能做的就是拿出自己最棒的成績單、整理一份滿意的個人簡歷、向自己心儀投遞一份簡歷,然后就是無盡的等待了。那么對于接到申請的高校而言,他們又做了什么呢?
在馬薩諸塞州伍斯特市圣十字學院(College of the Holy Cross)的一個小會議室,招生委員會正在對23份申請書進行最后評審。他們在每份申請書上花的時間是大約兩分鐘,最終決定是同意、拒絕還是再考慮。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們甚至有有一套自己的術語,比如說"L-B-B"用來指優(yōu)秀的男學生,用"R-J"表示拒絕。這個過程聽起來似乎過于“草率”,然而實際上,在招生委員會聚在一起開會之前,他們手中的每一份申請書都已經由至少兩位委員會成員閱讀、篩選。討論到了最后,僅剩下最后一名申請學生。根據申請資料,這是一個表現(xiàn)有點“自大”的男生。
“從學術上來看,這個學生沒有什么問題,或許應該跟他的班主任通個電話。”有人建議。“看起來是個不錯的苗子,畢竟成績確實不錯”有人說。有人笑著插話:“我覺得跟他的同學聊一聊,可能會把他‘打出原形’。”對此,圣十字學院招生辦主任Ann McDermott表示:“招生辦共有13名員工,就會有13種不同觀點。” 她認為:“招生工作是既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在這里沒有一成不變的規(guī)定。我們要綜合考量自己的感受到的和看到的。感覺很重要,因為有些時候,考試成績和分數(shù)并不能說明一切。”
全國上下,很多學生都在抱怨大學的招生工作。他們說招生部門依賴老師推薦信和考試成績在成百上千名學生中挑出真正的好學生,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靠運氣。但是要改變這個狀況,也不是沒有辦法。
對此,McDermott給考生們提出的三點建議:
建議一:多參與學生們要到學校實地參觀、通過視頻或者電話采訪高校招生顧問,或者可以直接面對面地跟招生顧問談一談。這樣做,一方面向學校表明你的申請誠意;另一方面也給他們提供機會可以更好地了解你。“就像在課堂上老師會要求學生進行互動一樣,我們也希望學生和我們一起參與到整個招生過程。這有利于雙方做出好的選擇。” McDermott表示。
建議二: 切忌應付了事。對于招生顧問而言,最不愿意看到的莫過于一篇結構松垮,毫無內容的文章。
建議三:多思考。多花時間想想自己想要什么樣的大學生活,這可以幫你找到適合自己的、同時也有助于你的職業(yè)規(guī)劃的大學。申請大學的過程,不只是學校選擇你,更是你選擇學校。McDermott認為高中生應該花一點時間想一想,高中三年中他們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而不要一味地忙于申請不同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