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先端研究和博、碩士生教育更具前景的方式
先端綜合學術研究科的課程大綱主要分為第3學年以后的參與科研課題、寫作論文,和以參與科研課題為目的的預備訓練兩部分。
經(jīng)歷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世界上,如今新的對立又現(xiàn)端倪。有的觀點認為21世紀是擺脫民族國家的時代,可針對可持續(xù)性的全球化及生命倫理學的思索卻無甚成果。
第1學年的必修課――名為“Core Ethics”的3門基礎講座――就是為構筑通觀此類問題的視角而開設的。其后,繼之以內(nèi)分為4個專題領域――“公共”、“生命”、“共生”、“表象” ――的延伸講座。
與這些講座同時開設的是輔助課程。主要培養(yǎng)發(fā)表科研成果的技能――這種成體系地把技能訓練整合進課程大綱的嘗試,尚未見他例――以此寫就的預備博士論文(譯者按:相當于碩士論文),將作為第3學年以降能否具備正式參與科研課題資格的審查標準。
正式參與科研課題之后,段落式地分期發(fā)表其研究成果便關系到該研究者本人的研究業(yè)績。這些研究成果――與以課程名義開設的科研課題不同,恰如為每位碩博連讀學生量身定做的科研課題一樣――將以整合成為博士論文的方式最終大放異彩。
科研課題
1 公共――21世紀的公共性
追尋公/私的劃分――這一隸屬于民族國家法制的人為界定性概念――的嬗變過程、在關注分配的公正性及經(jīng)濟體系問題的同時,探索可取代民族國家的新體制的可能。
2 生命――聚焦生命
近年來基因分析的進展、生命科技的新動向、自然環(huán)境的急劇惡化------。理清所有上述事象所導致的相關倫理問題,觸發(fā)對生命、環(huán)境新的理解和表現(xiàn)的可能。
3 共生――共同生存的可能性及其界限
批判地上溯審視人類的這部歷史――伴隨著莫大代價、不完美的共存實踐的歷史。探索構筑面向21世紀、不再使生命和生活重蹈覆轍的可能性的方法。
4 表象――表象文化中的美和技術
持續(xù)發(fā)展表象文化中美和技術的高度信息化社會,有無適合它的表象文化?從最新的數(shù)字技術實踐和根植于美學的藝術表象分析入手,直指關于這一問題的系統(tǒng)的理論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