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重視“一小撮”精英教育 讓孩子享受“無用的教養(yǎng)”

閱讀:10857 來源:環(huán)球網
分享: 
戰(zhàn)后在和平環(huán)境長大的日本人,已經不再愿意為了國家去送死,日本失去了自己的“國家精英”。

日本的精英教育怎么樣啊?

被人如此問起時,我有點困惑。因為,該如何定義“精英”二字呢?這是個問題。

一般性的解釋是:“精英,就是指具有強大社會力量的小群體。相對社會中的其他人,這個小群體的成員,擁有更優(yōu)秀的品質、能力、財富與特權。”換言之,精英就是“一小撮”。精英教育就是“一小撮教育”,絕非大眾化教育。

“偏差值精英”毫無用處

不久前的日本媒體,就介紹過這樣一位傾力于“一小撮教育”的“學霸媽媽”——專業(yè)主婦佐藤亮子。佐藤亮子畢業(yè)于日本女教育家津田梅子創(chuàng)辦的津田塾大學英文系,在私立高中做了兩年英文老師后,結婚、辭職、做專業(yè)主婦,生下三男一女四個孩子?,F在三個兒子都考入東京大學醫(yī)學部,最小的女兒上高一,也在準備考東大。她在接受《周刊朝日》采訪時介紹自己的育兒方法:制定閱讀計劃,3歲前給孩子閱讀一萬冊繪本,聽一萬首歌謠,電視是多余的,包起來放進儲藏室……她的兒子不僅成績優(yōu)異,人還長得帥。今年8月份的《周刊朝日》封面,就是佐藤亮子的大兒子佐藤真亮身穿和服的大頭照,清瘦俊秀、鼻梁挺直,顏值不讓日本當紅小生。

從普羅大眾的視角來看,這已經是絕對的“精英教育”了。但如果按數學學者藤原正彥的標準,這樣的精英,只能被劃分到“偏差值精英”類。日本的考試是算偏差值的,所謂“偏差值精英”,相當于中國的“分數精英”或“考試精英”。

藤原正彥說:“以財務省為首,在霞之關的確有不少東大畢業(yè)的成績優(yōu)秀的佼佼者,但那些都不過是所謂的‘偏差值精英’,在‘偏差值很高’這一點上,能力還是很不錯的,但也只不過是跟擅長單腿跳之類差不多的東西,對國家來說根本派不上什么用處。”

“國家精英”早已絕跡

1943年出生于中國長春的藤原正彥,其本人也是日本精英社會的一員:父親是著名作家新田次郎,畢業(yè)于東京大學理學部數學科、并在東大大學院獲得碩士學位的藤原正彥,曾先后任教于美國密歇根大學、科羅拉多大學、英國劍橋大學,現為日本御茶之水女子大學理學部教授。受作家父親的影響,藤原正彥不僅是數學公式寫得美,文筆也非常漂亮。2005年藤原正彥寫過一本轟動全日本的書《國家的品格》。在這本半年時間不到銷量便超過265萬冊,并引發(fā)日本社會“品格熱潮”的暢銷書中,藤原正彥談及作為一名“真正的精英”,必須具備如下兩個條件:

第一,必須精湛地掌握文學、哲學、歷史、藝術、科學等這些毫無用處的教養(yǎng)。

第二,在“萬一”的時候,要有為了國家和國民而欣然赴死的氣概。

第一個條件稍后再解釋,先從第二條的內容來看,藤原正彥此處所說的“真正的精英”,指的是“國家精英”或“民族精英”。只有以國家或民族利益為信仰的人,才會愿意為國家和國民欣然赴死。日本人所崇拜的坂本龍馬,就是這樣一位“國家精英”。當下的日本社會,無論政府還是媒體,也在大力宣傳“龍馬精神”——之所以要進行宣傳,因為這樣的“國家精英”,在現代日本已經絕跡了。失去的東西,總是令人無比懷念。

2011年,為紀念太平洋戰(zhàn)爭70周年,日本NHK電視臺曾制作過一檔名為“戰(zhàn)爭證言征集”的廣告節(jié)目,節(jié)目中有一個這樣的問題:“你愿意為‘國’而死嗎?”

一群日本女孩回答:“才不會呢~”

而一位年輕的日本男孩,則不假思索地說:“要人家為它而死的國家,就讓它滅亡好了。”

今年夏天,曾經對政治漠不關心的日本年輕人,開始走上街頭反對安倍政權的“安保法案”,反對日本重新擁有軍隊,反對戰(zhàn)爭。21歲的年輕女大學生寺田ともか,在示威活動中發(fā)表演講:“我們不要以暴制暴,不要暴力的連鎖。我們無法令因戰(zhàn)爭失去生命的人生還,也無力重建因空爆而被破壞的街區(qū),日本企業(yè)制造的武器即使只是令孩子們受傷,我們也無法對孩子們的未來承擔起責任,最愛的家人被奪走的悲痛,我也無法給予哪怕一點點的治愈……”

而另一位出身福岡的大學生后藤宏基的發(fā)言也非常引人關注。后藤說:“如果這么擔心和中國發(fā)生戰(zhàn)爭,又跟韓國搞不好外交關系的話,倒不如居住在亞洲玄關口的我,跟韓國人中國人一起說話聊天、一起玩一起喝酒。讓關系變得越來越好。讓我自己本身就成為戰(zhàn)爭抑制力。抑制戰(zhàn)爭并不非得需要武力。我要證明人與人之間的羈絆也能成為抑制力。”

戰(zhàn)后接受民主教育的日本人,學習的是和平憲法,反對的是國家主義,認為安全即是正義、暴力是絕對的惡。神風敢死隊?那是一個恥辱而可笑的傳說。日本的年輕人不愿意再為國家去送死,也不愿意為了國家去殺人。他們曾經對國家的政治漠不關心,而現在反對“安保法案”,也并非因為關心國家的未來,而是憂心自己的生命——因為當日本重新擁有軍隊時,上戰(zhàn)場的將是他們。

而且,盡管“安保法案”最后在安倍政權的影響力下獲得通過,但是強烈反對該法案的日本年輕人,并不打算就此來一場顛覆政權的“革命”——他們集會、示威、喊口號,但是不顛覆、不革命。他們所接受的教育,讓他們所能想到的可行性辦法,是現在就開始活動,讓那些給“安保法案”投贊成票的議員,在2016年也即明年夏天的參議院選舉中落選——他們是一群遵紀守法的年輕人,是一群溫和而理性的抗議者,自始自終保持著良好隊形。他們甚至都不愿與人高聲吵架,更不用說“欣然赴死”——他們不是、也無意成為“國家精英”。還別說他們,甚至就是強力推動“安保法案”的安倍首相,按藤原正彥所定義的標準,也算不上真正的“國家精英”——因為安倍也不可能“欣然赴死”。在不久的將來,當日本重新擁有軍隊時,安倍頂多是“欣然”地看著別人家的孩子前往戰(zhàn)場赴死。

1945年日本戰(zhàn)敗之后,“美國教育使節(jié)團”為日本量身定制的“新教育指針”,徹底鏟除了日本誕生“國家精英”的能力。這部比日本憲法更早一步的、徹底瓦解日本“國家精英”教育的“新教育指針”,共分兩大部分。僅第一部分的內容,就超過十萬字,主要包括有:

第一章:序論——日本的現狀和國民的反省

第二章:軍國主義以及極端國家主義的除去

第三章:人性·人格·個性的尊重

第四章:科學水平以及哲學的、宗教的、教養(yǎng)向上

第五章:徹底的民主主義

第六章:結論——建設和平的文化國家與教育者的使命

1947年3月,以“新教育指針”的指導思想為根基,日本開始實施戰(zhàn)后第一部“教育基本法”。這是一部排除全體主義、強調尊重個人基本人權的、強調民主與自由的教育法。一直到2006年日本政府頒布新的“教育基本法”為止,在近60年的時間內,這部教育法都一直左右著日本教育界的言行、影響著戰(zhàn)后出生成長的日本人的思維模式。

“對于搗毀日本的舊制中學和高中一事,不知道是否算得上美國人的慧眼獨具?但如他們所愿,現在日本不再有真正的精英,國家也變得完全弱體化。”藤原正彥在《國家的品格》一書中寫道。

日本的“國家精英”已經絕跡了,在政治領域上,日本這個國家的確變得完全弱體化。所以全世界都非常驚訝地看著日本的首相總是像走馬燈似的來回換——這個國家缺乏優(yōu)秀的政治領袖,缺乏帶領日本走出瓶頸的政治精英。當下的安倍首相,似乎正在試圖打破這一瓶頸,但他的能力如何,現如今還無法妄下結論。

首屈一指的“職人精英”

而另一方面,在日本的各行各業(yè)各個領域,卻存在著大量的、強勢的“職人精英”。且從過去到現在,生生不息,從未斷層。他們是各個領域最為出類拔萃的佼佼者,不僅僅是在日本本土,甚至在全世界都算得上首屈一指。

例如我前不久去拜訪過的“細尾株式會社”。“細尾株式會社”是京都西陣織老舗,至今擁有327年歷史,典型的日本傳統(tǒng)家族企業(yè)。如今的掌門人是細尾家的第十二代傳人、37歲的細尾真孝。細尾真孝負責“細尾株式會社”的整體運營,時尚網絡雜志《BoF》(Business of Fashion)評價他“展現出親和可信的全球化企業(yè)家形象”。而我所見到的細尾真孝也令人感覺的確如此:他身穿傳統(tǒng)和服,說一口流利的英文,笑容像來自紐約的陽光。即使在忙碌之中,他也會親自回復我的每一封郵件,且措辭謙虛有禮——他不怠慢任何人,是極有教養(yǎng)的一位年輕掌門人。

細尾家過去曾為天皇和貴族定做織物,現在則與世界最頂級的設計師聯手合作,為Louis Vuitton、Christian Dior、Chanel等提供特制面料。在今年也即“2015東京車展”上,細尾家還與本田公司合作,為本田在此次車展中大出風頭的無人駕駛概念車“Honda WANDER STAND CONCEPT”提供西陣織的座椅面料。“無人駕駛”是一個未來概念,“西陣織”則是擁有1200多年歷史的日本國寶級傳統(tǒng)工藝。最傳統(tǒng)的工藝、最現代的營銷、最未來的概念——這三者的完美結合,令細尾真孝成為“西陣織”這一傳統(tǒng)領域里的現代精英。

日本現在擁有全世界最多的百年企業(yè)。能夠在上百年的時光洗禮中傳承至今,每一家百年企業(yè)都各自擁有不凡的歷史耕耘。細尾家只是其中一例。對于要繼承家族傳統(tǒng)的精英們而言,他們所接受的精英教育,是橫向軸與縱向軸的交替匯融:縱向是傳統(tǒng)技術與歷史人文的深度,橫向是現代科技與人類美學的寬度。就像令世界驚嘆的“西陣織”工藝一樣,他們要在縱橫交錯之中,以最傳統(tǒng)的手法,編織出最具現代美感的織物,才能成為被世界認可的職人精英。

“無用的教養(yǎng)”是必備條件

上面說到的傳統(tǒng)技術與歷史人文、現代科技與人類美學等等,實際上與文章前面部分藤原正彥教授所說的“真正的精英”必須具備的兩個條件中的第一條“必須精湛地掌握文學、哲學、歷史、藝術、科學等這些毫無用處的教養(yǎng)”——其目的是一致的:這些在現實生活中,看似毫無實用價值的教養(yǎng),實際上意義非凡,正是精英教育中缺一不可的必要條件:這些看似無用的教養(yǎng),并不直接教會你某種技能,但它們?yōu)槟阈撵`深處的精神土壤提供養(yǎng)分,并伴隨時間的指針精細地磨礪你的美感,教會你如何欣賞美,如何創(chuàng)造美。以這份教養(yǎng)為背景,當你開始持有普通人無法比擬的、壓倒性的綜合能力與美感,能將一份工作做到360度無死角、做到最善最美、甚至創(chuàng)造出美的極致時,作為“精英”的你才真正誕生。

2013年,日本料理正式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然而,在15世紀左右,歐洲人第一次吃到日本料理之后,對日本料理卻惡評有加,沒有人認為日本料理值得一提?,F已加入日本國籍的前美國人、著名的日本研究家唐納德·金,就曾在《關于和食的迷信》一文中寫道:“二戰(zhàn)之后,倫敦甚至都沒有一家日本餐廳,就是以美食聞名的巴黎,日本餐廳也僅僅只有一家。那時候說起東方美食,惟中國菜獨領風騷,至于日本料理,是遠在人氣排行榜之外的。”

曾經遭遇惡評的日本料理,現在成為全人類的世界文化遺產。因為其不僅“營養(yǎng)豐富、新鮮多樣”,還“體現了日本的四季分明、地理多樣性以及日本人尊重自然的精神”。

然而,那些小碟小碗的和食,如何體現出日本人的四季以及日本人的精神呢?這其中至關重要的,便是和食廚師的美感:對于美的領悟、對于美的表達、對于美的執(zhí)著追求。一位在日本某料理學校任教的老師告訴我:要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和食廚師——注意!那位老師特別強調說:這兒所說的廚師,不是普通日本料理店的廚師,而是指一流料亭、或是一流酒店里的日本料理師。要成為這些一流場所里的和食廚師,廚師們要學的,不僅僅是廚藝,還要學習茶道、花道、書道、陶藝,要去參觀世界各地的美術館、博物館。要懂得解剖學、植物學、氣候學、營養(yǎng)學、食品衛(wèi)生學,等等,等等。為什么要學習這些呢?因為一名優(yōu)秀的和食廚師,要懂得如何最善地運用食材,要懂得根據食材的顏色、個性、營養(yǎng)成分,進行最佳搭配,要懂得如何令每一份料理,都能與季節(jié)、風景,甚至餐室里的插花、餐室墻上的字畫互為呼應。學習書道,是因為和食廚師需要自己動手撰寫菜單,而至于學習陶藝、懂得食器鑒賞,則更是至關重要——因為,食器就是食材的衣服。人們都愛穿漂亮衣服,都知道人與衣服要相得益彰,食器與食材也是一樣的。

總之,用一句簡潔的話來概括:一名優(yōu)秀的和食廚師,要懂得如何最大限度地料理出食材之美,并讓食客從視覺到味覺、到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能體會并享受到這種美——要做到這一點,需要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日本人通常將這一漫長的學習過程稱為“修行”或“修業(yè)”。“修行”與“修業(yè)”,原本是完全不同的含義。“修行”是指對神佛的信仰或對于學問的追求;“修業(yè)”是指技術能力上的學習。然而在現代日語語境中,這兩個詞經常被混為一談:因為對于想要成為某領域精英階層的日本職人而言,他們在學習某種職業(yè)技巧時,常常帶有虔誠的信仰之心,并堅持領悟各種“無用的教養(yǎng)”。

不僅僅是傳統(tǒng)企業(yè),也不僅僅是傳統(tǒng)的和食,“無用的教養(yǎng)”作為職人精英的必備條件,在其他任何行業(yè)都是相通的。谷口吉生——這個名字恐怕大部分中國人會感到陌生,因為他幾乎不出現在媒體的視線之中,極少接受媒體的報道采訪。但是,如果你知道日本著名禪宗研究者與思想家鈴木大拙,并且正好去過日本金沢市的“鈴木大拙館”,并為這座紀念館中的“水鏡之庭”所展現的禪意之美所深深震撼的話,你或許會對我提及的這個名字感興趣:建筑家谷口吉生正是“鈴木大拙館”的設計者。

谷口吉生誕生于建筑世家:其父親谷口吉郎是日本代表性的和風建筑大家,曾設計著名的“大倉酒店”;其外公松井清足,曾是日本建筑學會的副會長,當年曾任日本現代建筑鼻祖辰野金吾的助理,負責過日本國寶級車站——著名的東京站的現場施工管理。在這樣的家庭長大的谷口吉生,小時候接受的是怎樣的精英教育呢?谷口吉生回憶說:小時候,當他的父親想要向他說明日本的事物時,常常帶他去看能劇或是歌舞伎,在觀看這些日本的傳統(tǒng)表演藝術時,父親會提醒他注意觀察歌舞伎表演者的一舉一動。例如:平民與貴族飲酒的方式有何不同?在這些“無用的教養(yǎng)”的熏陶中,谷口吉生一點點地懂得和領悟到日本傳統(tǒng)的“和風之美”。這種從小受到的熏陶,在后來都體現在他的建筑設計作品當中——谷口吉生負責設計的除了“鈴木大拙館”,還有紐約近代美術館、東京國立博物館的“法隆寺寶物館”,以及京都國立博物館的“平成知新館”等眾多著名建筑。

戰(zhàn)后在和平環(huán)境長大的日本人,已經不再愿意為了國家去送死,日本失去了自己的“國家精英”。取而代之的,是為進入名校、為未來找到一份好工作而拼命努力的“偏差值精英”,以及在各行各業(yè)中學習各種“無用的教養(yǎng)”進行人生修行的職人精英。“偏差值精英”中國想必也比比皆是,因此這篇文章略去不談,只著重介紹了日本不同領域的職人精英——也就是目前在中國國內也備受關注的日本匠人精英的培養(yǎng)。

不過,我想有些讀者看完之后,或許會對這篇文章有意見:你寫了這么一大堆,到底怎么培養(yǎng)一名職人精英,你還是沒說詳細說明啊?那么,在此我必須明確地告訴你:這事兒沒法說詳細說明。因為“育人”不是制造機器,它不可能有一、二、三、四、五之類的步驟與程序,也不可能有固定不變的、或是約定成俗的培訓模式——當然,職業(yè)培訓模式是有的,還非常多,但那不是用來培養(yǎng)精英的,那是用來培訓大眾的。就像文章開頭說過的那樣:“精英”只是“一小撮”,“一小撮”的教育方式因人而異,無章可循。唯一能做到的友情提示是:如果你想將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普通人,你就讓他學會各種考試,讓他學習各種有實用價值的技能,這樣你的孩子長大之后雖然普通,不可能成為精英,但起碼能夠自立,能夠自己養(yǎng)活自己;而如果你有足夠的經濟條件,并且希望將孩子培養(yǎng)成未來的“一小撮”精英的話,那么你就讓他從小接受各種“無用的教養(yǎng)”的熏陶,讓他在“無用”之中成長。

標簽: 社會學院 留學指南 51offer編輯:Rai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