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小子”們?yōu)楹我獛ё呒鬃訄@的一掬土

閱讀:46214 來源:日本新華僑報網(wǎng)
分享: 
每年一度的全國高中生甲子園棒球大賽是風(fēng)靡日本的頂級賽事,這里凝聚了無數(shù)“棒球小子”的汗水與淚水、成就了許多懷揣夢想的年輕人,也留下了不少失落、悔恨和懊惱的背影。

棒球是日本的國民運(yùn)動,看過《Touch》(《棒球英豪》)、《投捕手》等等作品的小伙伴應(yīng)該對甲子園非常熟悉,男主角通常都是以甲子園為目標(biāo)。

每年一度的全國高中生甲子園棒球大賽是風(fēng)靡日本的頂級賽事,這里凝聚了無數(shù)“棒球小子”的汗水與淚水、成就了許多懷揣夢想的年輕人,也留下了不少失落、悔恨和懊惱的背影。

甲子園,已經(jīng)成為日本高中生燃燒青春歲月的一個寫照。今年是甲子園大賽誕生100周年,這個夏天更加火爆,NHK電視臺直播的決賽收視率時隔9年再度超過20%,創(chuàng)造了甲子園火熱的“百年之夏”。

除了精彩絕倫、扣人心弦的賽事本身外,選手們的喜怒哀樂交織其中,使比賽已經(jīng)超出單純的體育范疇。甲子園的賽場,已經(jīng)成為高中棒球選手們?nèi)松?ldquo;熱土”。之所以說“熱”,是因?yàn)楸荣悮v來延續(xù)著一個習(xí)慣做法:選手們賽后從賽場帶走一掬土。這個小小動作,是甲子園這份“大餐”里必不可少的一道菜,也是電視轉(zhuǎn)播不愿放過的重要畫面。

關(guān)于這一做法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說法,一是1937年第23屆大賽上止步半決賽的熊本工業(yè)隊的投手川上哲治,二是1946年第28屆大賽上在半決賽中敗北的東京高等師范附中隊的佐佐木教練,令選手們每人懷揣一包賽場土壤回家,三是1949年第31屆大賽上在1/4決賽中敗北的小蒼北S隊的福島一雄,無意識地將腳下的土裝進(jìn)褲子口袋的動作。其實(shí),哪個說法最為準(zhǔn)確并不重要,可以看出,帶走賽場之土的大多是失敗者,這一掬土或許主要包含著自我激勵、來年再戰(zhàn)的含義。

不過,有意思的是,選手們帶回去的土卻是歸處不一。有些被撒在自己母校的球場上,有些則作為失敗的象征被妥善保管起來。對于熱血的棒球少年們而言,“殺入”甲子園可謂是孜孜以求的夢想,是一種至高的榮耀。

因此,對于敗者而言,未能如愿以償也算是留下深刻記憶。 可以說,甲子園球場上的土,是落寞者的“專利”。

勝敗乃兵家常事。然而,小小的一掬土,卻反映著日本人的精神面貌和競技觀念。甲子園不但是選手們熱戰(zhàn)的平臺,也是日本各地校園美少女偶像“爭相斗艷”的絕佳時機(jī),同時又是親友團(tuán)、拉拉隊等拼比實(shí)力的好地方。

可以說,“甲子園”是日本人精神,特別是團(tuán)隊型作戰(zhàn)的一個縮影。日本民族自古好戰(zhàn),向來推崇靠實(shí)力和拳頭說話。“勝者榮、敗者恥”這一觀念已經(jīng)植入日本人的性格深處。

如果輸了,必須讓自己銘記。以筆者愚見,甲子園的一掬土,恰恰扮演了這個角色,它充滿著戰(zhàn)場上令人魂牽夢繞的“火藥味”。正如本屆決賽中惜敗的仙臺育英隊留下的那句耐人尋味的話:帶著這里的土,我們將把未完成的奪取勝利的夢想寄托給下一屆學(xué)弟。

標(biāo)簽: 社會學(xué)院 51offer編輯:Rai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