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留學后易患上的幾大“心病”

閱讀:5754 來源:轉載
分享: 
出國留學,一個人面對一個新的環(huán)境,所以需要面對很多的事情,心里面如果不夠強大的話就會出現(xiàn)“心病”。

孤身在外,離開父母的保護,經歷一個暑假的放羊般的生活。突然開學就要緊張的開始準備個科目的考試,大大小小的paper和無數(shù)的quiz,難免會有心理上的反應。加之沒有朋友,對父母也不能什么都說,更是雪上加霜。孤獨是正常的,但是由孤獨衍生的一系列“疾病”卻會導致不良的后果。

1、拖延癥(Procrastination)

大概所有人都聽過“拖延癥”這個詞了吧。不過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人只把它當作朋友間打趣的玩笑。在這么個“人人都有病”,沒病都不好意思跟別人說話的年代,人們喜歡用一些似是而非的心理學概念來表達自己。在大眾看來,拖延癥無關痛癢,輕重剛好,于是廣為傳播,成為“喜聞樂見”的心理病。其實嚴重的拖延癥也是會對身心健康帶來消極影響,而且會伴有焦慮癥,抑郁癥等心理疾病,大家要重視。

留過學的同學都知道,老美都是在考試前兩到三天才臨時抱佛腳,俗稱Cram。從學期一開始教授就強調,不建議學生考試前幾天才開始復習,但是基本上都沒有人真的有計劃地復習。

究竟我們?yōu)槭裁磿型涎影Y呢?

第一是因為現(xiàn)在的環(huán)境充滿了誘惑,電子產品,書籍,高科技,等等都會不斷地吸引大眾的眼球,轉移注意力。

有些人因為意志力薄弱,最后不得不向誘惑屈服。有時候在圖書館看到有學生面前放一臺電腦和一摞書,但是電腦屏幕上竟然是Facebook的首頁,而眼睛也不是在書上,反而時刻瞄著手機,時不時也拿起來看一下。

很多人縱容自己:“我就看五分鐘”,“就幾分,馬上回來”,“看完這個我就去復習”但是通常情況下都是幾十分鐘過去了我們都還沒回來。男生關注的是球賽,而女生則是各種購物的網站。網絡不僅消耗著我們的時間,還分散著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很難專注地做事。

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過大的壓力引起的拖延,這是一種對高壓工作的逃避。其實壓力和動力之間是一個倒U型曲線。當壓力強度在曲線轉折點的那個最佳值上,人的潛能最容易被激發(fā),此時的壓力可以創(chuàng)造最多的動力。但是一旦過了這個值之后,壓力就會對人體產生負影響,比如焦慮,抑郁等等。所以有些人會覺得,壓力越大,我們越需要時間來放松,這樣的一個惡性循環(huán)。

身邊的同學也有這樣的情況。認識一個黑姐姐Rita,學建筑學的,一本教科書有800多頁,一學期要學2-3本這么厚的內容,還有2個考試和一篇final paper,而兩個考試也都是要寫essay的那種。所以每到期末,Rita雖然每天都跟我說她要復習,但是她一個字都沒動,一天拖一天。這就是壓力導致的拖延。

所以想要擺脫拖延癥,其中一個辦法就是斷絕干擾源。誘惑太多,如果我們要專心的做一件事,比如寫paper,準備考試,這類重要的事情的時候,必須盡可能地減少干擾源;一旦我們被干擾,就很難再回到原先的狀態(tài),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感受。如此拖延癥可以有所減輕,原本可能要很久的任務,居然一下子就做完了,留下來更多的時間休息。

手機,網頁是看得見的干擾源,有些干擾源卻不太明顯。比如,有些人習慣打paper的時候聽歌,雖然有人認為因人而異,但是事實卻是單線程工作可以讓我們的效率保證在最高,同時也有高度的注意力,從而可以更快的完成任務。

還有一個解決方法是我自己的一個辦法。有時候我也會拖延,累的時候,任務繁重的時候反而更不想動。我個人的方法就是每天先從最困難的開始做,當你感覺到任務越做越簡單的時候,效率也會更高,晚上不但有好心情,還有空出來很多時間休息。相反,有些人從簡到難,做到最后知難而退,導致任務一直放在那里沒有完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拖延的習慣。

另外,我也習慣每周有一天(通常在周日),坐在書桌前,靜靜的翻看以前的計劃,以及對下一周,一個月,甚至一個學期做一個大規(guī)劃。突發(fā)情況總是有,但是會把相對固定的事情先寫在list上,后面有的再加。這樣會對未來要做的事情有一個認識,就不會每天抓耳撓腮忘了要做什么,直到最后幾天才想起來,拼命趕工這樣的悲劇了。

2、玻璃心

這也是一個廣為人知的詞,以前只是中性的意思,但是現(xiàn)在普遍用玻璃心形容人心里承受能力低,容易受傷,通常指女生,也有指男生的。留學生群體里不乏玻璃心患者,他們敏感,還有些許自卑,可能覺得世界充滿著敵意,覺得活著很累,別人也覺得跟這種人相處很累,因為不知道什么時候他們就突然敏感度爆發(fā),與你絕交了。

這些人通常會陷入“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的情況。身邊雖然多少有這類人,但是畢竟還是少數(shù),如果是玻璃心,又如何能出國留學呢?我只認識一個玻璃心的,是個女生,真的是把玻璃心演繹到了極致,她特別在意別人的對自己的看法,卻絲毫不在意別人的感受;傷害了別人自己渾然不知,被傷害了就四處解釋哭。和這種人在一起連說話都要小心翼翼的,不知道哪一個詞就傷害了ta。

如果遇到這類人,解決辦法似乎只有敬而遠之了,既然惹不起,還躲不起嘛。另一方面,那些有玻璃心的同學,有一點點的也算,這里也有小忠告給諸位:已經選擇了留學,離開溫暖的家,就不要再躲在自己小小的自尊心后面了,也不要整天抱著“世界離了我就停止轉動”的中二思想。每個人都不是世界的中心,每個人其實都有自己的敏感點,如果能換角度想事情,多替他人著想,自己也能好受很多。

所以,請摒棄玻璃心,勇敢上陣,體驗應該體驗的,多交友,在離家十萬八千里的美帝,活出精彩。

3、孤獨癥(Autism)

孤獨癥,又稱自閉癥,相比大家也都聽過了。其主要癥狀有社交障礙,交流障礙,興趣狹隘,刻板重復的方式等。

然而今天我們并不是要討論真正的自閉,而是在留學路上的“孤獨癥”,這也是留學生中的一個經典“疾病”。“孤獨癥”是指那些留學生常年在外不和人交往,每天三點一線,生活非常單調,上完課就回家,要不就去打工,基本上杜絕一切社交活動。

這樣的生活,不用說,是對身心發(fā)展非常不好的。在申請的時候,大家都是興致勃勃,立志非要和老美們交朋友,可是來到這里之后,卻發(fā)現(xiàn)并不是那么容易,很多時候是因為語言不過關。因為我們的“國情”,導致我們過于內向,甚至沒有完全準備好就出國了。出國之后就傻眼了,因為和想象中的生活完全不一樣。這時候,就會引起留學生,尤其是剛出國的,陷入自我封閉的狀態(tài)。

這樣看起來,好像也沒什么影響——既然自我封閉,就不交往好像也沒什么所謂嘛??墒菃栴}會在日后,尤其是找工作的時候,逐漸顯露出來。因為早期不經常與人溝通交流,漸漸的也缺乏了交往的技能,不能融入到群體中去,甚至出現(xiàn)出國三四年了,口語還是不流暢的狀況。如此就白瞎了父母辛苦四年交的學費,也浪費了這四年的時光。

我也沒有什么好的解決辦法。只能說大家既然已經出國了,肯定要做好在外面像個“異類”一樣的情況,畢竟相對于美國人,我們才是外國人。如果已經有這樣的思想準備,那我們的英語有口音,文化和他們的不一樣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他們如果嫌棄我們,我們也不必太放在心上,畢竟不是人人都如此。

留學圈就像一個小社會,我們還年輕,就應該勇敢,有沖勁。多多走出社會,參與各類社團,多和課上鄰座的同學說話,抓住一切能認識人的機會,意識到自己的優(yōu)勢和劣勢,然后做好一切思想準備,在四年后走進真正的社會。這樣就能適應的更好,更快。

4、厭食癥

本來出國前吃東西也只是看量,出國后發(fā)現(xiàn)除了量,還有熱量和脂肪;以前只知道喝牛奶,現(xiàn)在知道牛奶還分脫脂,低脂,半脫脂和全脂;以前以為吃的少就能瘦,現(xiàn)在知道了要瘦只能控制熱量。魔咒一般的freshman 15不知道有多少同學真的經歷過這樣的大起大落,看著飯?zhí)美锬靡材貌槐M的pizza,炸雞,漢堡覺得好像走近了天堂,各類的cheese還可以拉絲吃的高興,卻沒有注意到自己的體重也隨之上升。

多少女生在明顯感覺自己胖了之后,不是選擇去健身房,而是選擇節(jié)食。畢竟在國外好像選擇還多一點,因為有較多的素食者的存在,牛奶只喝non-fat的,正餐只吃一盤沙拉,不碰一點肉,杜絕一切有可能會發(fā)胖的東西。這樣看起來生活還挺健康的,其實不然。

我的室友就因為這樣而得了厭食癥。其實她一點也不胖,可是她跟我說她覺得每吃一口都會有罪惡感,覺得自己就重了許多。她每餐只吃沙拉,連雞蛋也不吃;她不愛喝奶;她甚至不吃水果因為覺得水果糖分大也會造成體重增加。這樣下來,她體重的確下降,甚至可以說是下降得很明顯,但是卻因為嚴重缺乏蛋白質而營養(yǎng)不良,最終造成貧血,身體徹底垮了。

我就靜靜地看著這樣的“悲劇”發(fā)生也很無語,無數(shù)次勸她多吃點她還覺得我在害她。雖然女生很追求苗條的身材,因為現(xiàn)在的主流審美的確是這樣導向的,可是在追求的過程中,希望大家是理性的。多運動永遠比節(jié)食來的健康。

雖然我不是什么專家,可是我也知道如果每天攝入量低于消耗量,人就能瘦。這就只有兩條路:一是減少攝入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節(jié)食;二是增加消耗量,也就是運動。兩者相比,必然是后者更健康,更長久。

現(xiàn)在我們都還在青春期,二十多歲的年紀豐腴點才好看,瘦得跟皮包骨一樣真的很可怕。正在長身體的時候卻斷絕了所需營養(yǎng),強制身體停止發(fā)育,這是違逆自然的。

愛美之心人皆有,可是愛美也要理智得來,不要做一個病美人,而是做一個穿衣顯瘦,脫衣有肉的現(xiàn)充妹子。

5、考試綜合癥

這個名詞好像第一次見,但其實說白了,就是因為學生心理素質差,對考試有恐懼。癥狀主要是面對考試身體上的不適。相比大家也覺得很正常,因為我們從小到大都是考出來的嘛,學校里總是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平時作業(yè)都是試卷,本來以為我們已經有鐵布衫防身,去到國外發(fā)現(xiàn)每次考試都是一樣重要,想要高GPA必須保證每次都考好。這樣的壓力和在國內學校的壓力還是不一樣的。

通常有考試綜合癥的都是些好學生,他們成長過程中父母總在灌輸要考好的觀念,他們也立志要成為人上人,所以很努力地學習,考試,拿高分??墒撬麄兊男睦硭刭|卻無法承受他們的野心,所以經常會出現(xiàn)考試前壓力過大造成的非常緊張,出現(xiàn)短暫性“失憶”的情況。

其實病情不算嚴重,大家平常心對待考試就行。遠在他鄉(xiāng),家長只能做到讓我們衣食無憂,卻無法幫我們緩解身上的壓力負擔。

這時候只有我們才能幫自己了,及時糾正自己不良的備考心理,鍛煉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平衡每一次考試才是硬道理。還有保證充足的睡眠,筆者在每次考試前都是十點半就關燈睡覺了,第二天早起的記憶效果會更好。

6、學習逃避癥

和上面的很像,學習逃避癥也是因為過大的壓力造成的。學生因為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家庭方面帶來的壓力,以及種種其他方面的壓力,造成的對考試,學習產生恐懼感,從而選擇逃避考試。這個案例并不常見,可是我同學的同學那個學校就有過一個男生換上了學習逃避癥。

這是一個聽起來很不靠譜的故事。有一個男生,在鄰近final的時候跟家人失聯(lián)了,父母怎么找也找不到他,問同學也說不知道,學校也不了解。因為當時正在final week,大家都沒有留意到他的失蹤,學校那么大,找一個人還是很難的。男生的父母非常擔心,立刻買了一張機票飛到學校,去到男生住的公寓去找他。結果在公寓里竟發(fā)現(xiàn)男生在打游戲,手機關機,電腦也扔在一邊。

后來問男生,他說不想去考試,只想逃避一切,所以沒有和任何人聯(lián)系,關掉所有的聯(lián)絡方式,只希望能逃開一切的詢問。顯而易見,男生給自己的壓力過多導致他無法用正確的方式直面考試。這就是所謂的學習逃避癥。

言而總之,在我們身心還沒發(fā)育完全的時候,就選擇出國,是一種勇氣。出國后,能繼續(xù)在正路上行走,是一種能力。可是這一路上,我們多少都會經歷這些“病”,它們可大可小,每一個都像是成長路上必經的一道坎,邁過去,自己也變的更好。

標簽: 留學經驗分享 51offer編輯: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