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紀錄片一炮而紅,隨之而來的中英兩國教育問題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議論。中式教育確實成績更高,也得到不少肯定。
中式教育追求“分數(shù)的效率”,在紀錄片里完美體現(xiàn)
這部BBC的紀錄片內容是這樣的:5位中國老師要教50位英國學生。當中國老師們?yōu)榭荚嚩鴵?、為沒有完成教學任務而苦惱時,學生們卻一點沒有當回事,依舊自由散漫、我行我素。中國老師們一致認為,是英國的社會福利制度太完善,使這些學生失去了刻苦學習的動力、變得懶散,因為他們知道不需要努力學習,以后生活也不會有問題,也正因為沒有很強的功利性,英式教育不太注重“多快好省”的效率。不過,表現(xiàn)頑皮的學生在最后一集節(jié)目中有所收斂,老師們也在想辦法挽回局面,更多地考慮英國學生的感受。而結果來了個大反轉,很多英國人驚嘆于中式教育的成效,“才4個星期,學習成績就提高了10%,如果讓他們學5年或者更久的話,結果不可想象。”

紀錄片中,英國課堂完全采用中式教育方法
雖然被指剪輯有失偏頗、有作秀之嫌,但不可否認,這部紀錄片的確呈現(xiàn)出了中英教育存在的差異。而作為中式教育的參與者,我們也能夠以旁觀者的視角來審視接受過的教育。
現(xiàn)實中,中式教育等同于唯分數(shù)論的應試教育,基礎教育目的簡化為在考試中拿高分。對每個家庭來講,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一個孩子身上,對孩子學習效果最有效率的判定就是學習成績;對學校和學生來講,雖然大學在擴招,但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依然非常稀缺,人多,資源少,競爭力自然就大。因此,在教育領域,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都會主動選擇將教育過程的利用最大化,用最短的時間、最有效的方式、訓練出最高的分數(shù)。而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往往最有效率,這就是紀錄片中的中式教育:老師灌輸式的授課方式、學生死記硬背式的學習方式、超長的學習時間……已經(jīng)習慣了把考試當作教育目的的中國老師們,對于50位英國學生即將面臨的考試非常重視,甚至于把這場考試提高到事關國家榮辱的地位。
不只是紀錄片,其它數(shù)據(jù)也顯示,接受中式教育的學生成績確實全球領先

PISA 2012成績排名中,上海學生在三個科目中都位列第一,遙遙領先于英國學生
2012年,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對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5歲學生進行了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評價他們的閱讀、數(shù)學和科學能力。中國上海的學生在3個科目中均名列第一,而英國排名不佳,英國主流的綜合教育模式遭質疑。據(jù)中國新聞網(wǎng)報道,2014年,英國教育部大臣伊麗莎白·特拉斯訪問上海時表示,應在英國數(shù)學教育中融入“中國特色”。除了英國,澳大利亞等一些發(fā)達國家紛紛開始將目光投向中式教育。這也是這個BBC教育實驗片的產(chǎn)生背景。
專題《可怕”的應試教育:中國想改,美國要學》中提及,類似“超級考試工廠”的“特許學校”在美國也越來越多。“在這一系列的促進學生學習的舉措背后,是美國主流社會強大的民意。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多次在國情咨文中都提及過中國教育,在2011年年初的國情咨文中,還明顯意有所指的提到,‘(中國人)對子女的教育開始得更早、用的時間也更長,并且更強調數(shù)學和科學……’在同年,英文版《華爾街日報》對近2萬名讀者進行調查的結果也顯示,在嚴格的東方教育和鼓勵性的西式教育之間,高達62.5%的讀者認為前者對孩子更有利。而持中立態(tài)度和贊同西方鼓勵式教育的人合計才不到38%。”
但這套教育法并非中國獨有,只不過別的地方很少這么大規(guī)模普及。
中式教育的特征并不為中國獨有
紀錄片同樣未能展示英國教育全貌。英國的中學分為私立和公立,兩者差距很大,在優(yōu)秀的私立學校,精英教育一點不比中式教育輕松。據(jù)《錢江晚報》報道,英國伊頓公學的前教務處長表示,伊頓公學、斯科特中學等私立中學,聚集了全英國7%的學生,卻占據(jù)了牛津、劍橋每年錄取學生中的50%,而未來,他們將成為社會精英人士。但是,要想進入私立學校,孩子從六歲就要開始準備,然后經(jīng)過殘酷的篩選,才有可能進入頂級的私立中學。而像BBC紀錄片中的這種公立學校中,學習壓力小,學生被名校錄取的概率小得多。3年后,他們的收入和所處的階層將與名校生迅速拉開。
東亞國家的教育方式也和中式教育類似,比如說日本和韓國,中考高考都是一件很大的事情。俞天任在《“應試教育”在日本》指出,東亞國家都面臨同樣的問題,資源有限決定了考試是選拔人才的最公正有效的方式。而有了考試這種方式之后,應試教育自然就會出現(xiàn),沒什么大驚小怪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現(xiàn)在批判以考試和分數(shù)為目的的中式教育,而在文化大革命中,“考考考老師法寶,分分分學生命根”是批判資產(chǎn)階級反動教育路線的口號。
而在中國,中式教育為效率卻忽視了諸多能力的培養(yǎng)
在紀錄片中,中國老師的觀點不斷受到英國學生的挑戰(zhàn)。比如,當老師提到“孔子認為父母永遠是對的”,學生立即反駁父母不一定是對的,當老師說“你應該調整自己適應環(huán)境,而不是讓環(huán)境適應你”,一位女生則認為做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從片中可以看到,英國學生里所謂的“差生”表達能力和邏輯能力都非常強,并且敢于挑戰(zhàn)權威。

相反,中國學生雖然看起來很勤奮,但思維存在惰性,不愿意主動思考,而且不善于表達傳遞自己的想法。從2014年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GRE)全球成績報告來看,中國學生的數(shù)學平均成績遠高于其他國家,名列第一位。但考察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分析性寫作一項,平均成績卻不盡如人意。
教育的好壞,要看長期的效果,比如未來能否在職場取得成功
中式教育被最為詬病的一點是把學生培養(yǎng)成了“考試機器”,不僅磨滅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使得學生失去了獨立思考、批判精神、主動學習的能力。很多學生在高考之后,脫離老師督促學習的環(huán)境,根本不知道應該做什么,渾渾噩噩度過大學時光。而現(xiàn)在中國大學給人的印象不但是學術創(chuàng)新能力不行,就連社會責任感也缺失,用北大教授錢理群的話講,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都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畢業(yè)后踏入社會,大部分人也都是隨波逐流。意識到中式教育的不足,選擇出國留學的人越來越多,但還是有很多人“水土不服”。教育方式的好壞,要看長期成果。中國社會科學報《評價教育模式勿“以偏概全”》一文援引英國名校長協(xié)會主席克里斯·金的觀點,“這部紀錄片所展示的關于兩國教育的有用信息其實很有限,并認為好的教育在于是否能幫助學生在未來職場中取得成功,培養(yǎng)其獨立思考的能力、自信心以及應對生活中各種情況的意志力。一個月的實驗所展示的是一個短期的成果,教育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需要兩國及世界各國專家學者和教育工作者共同探索和不斷改善。”

重要的是獨立思考、批判精神、主動學習的能力
因此,中式教育難說贏了,也需要借鑒和反思。
考試與升學,只占人生經(jīng)歷的一小部分,人生真正開始是在畢業(yè)之后。當進入一個新環(huán)境,獨立思考和主動學習的能力無比重要。因此,我們既要看到中國教育注重學生基礎知識學習的優(yōu)點,又要借鑒英國教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優(yōu)點,從中相互吸收各自好的經(jīng)驗,使教育得到更好的發(fā)展。教育方式不是非此即彼,非要拼個高下,取長補短、不斷完善才是根本。
然而,我們還應該意識到,面對當下的社會現(xiàn)實,借鑒英國教育,學習教育形式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參與教育活動的人要改變觀念。說到底,教育形式只是一個工具,老師、學校、學生、家長、社會,不過是在利用它達到各自目的。但教育活動中參與者的觀念不同,會有不一樣的結果。舉例來說,一些老師雖然教授應試教育的內容,很大程度上他們的利益也與學生的成績和升學率掛鉤,但他們還是在課堂上給拓展了應試之外的內容,包括課外閱讀,人生道理,對重要問題的討論。當然,也有一些老師,惟利是圖,不尊重學生,認為成績代表了一切。一個有完善教育觀念的好老師非常重要,他能給人啟發(fā),使學生在中式教育的環(huán)境下也能保持"清醒"。結語教育應該給人以啟迪,使人有能力欣賞更自由的人生,而不應該成為禁錮思想的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