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廣播公司二臺4日晚間播出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強嗎》,講述5名中國教師用中國式教學法在英執(zhí)教,引發(fā)老師和學生之間互不適應。紀錄片播出之前,媒體披露的內(nèi)容已經(jīng)點燃輿論,一場關(guān)于中西方文化沖突和教育方式孰優(yōu)孰劣的爭論在英國展開。
4日播出的是這部三集紀錄片中的第一集。5名中國老師在英格蘭漢普郡的博航特中學接管了一個由50名十幾歲青少年組成的班級。
在4周內(nèi),他們穿著特別的制服,每天7時開始上課。一天12小時中,有兩次進餐休息時間。課程集中于記筆記和背誦,有時進行小組練習。
每周有一次升旗儀式。學生們需要自己動手打掃教室。BBC稱,希望以此試驗用中國式教學法教授英國學生是否有成效。中國教育系統(tǒng)以課時長和紀律嚴明列世界前位。
英國《每日郵報》報道說,結(jié)果是,中國老師對英國學生作出很差的評語:無禮、懶惰以及被福利寵壞了。在課堂上,當老師把作業(yè)發(fā)給學生時,只有半數(shù)學生愿意配合。
另外一半則在聊天、吃東西,還有女生在化妝。教科學的楊老師不明白,為什么一名女生在聽說英國男孩組合單項樂隊中的一名歌手離開樂隊時,會哭著離開教室。
參加該項目的15歲學生羅西則抱怨,自己被像機器人一樣對待,而且總被期待做到最好,課堂環(huán)境讓人感到封閉且充滿壓力,學到的就是迅速地記筆記和聽老師講。
博航特中學校長尼爾·斯特勞格爾對BBC說,在項目開始前,中國教師的決心令人印象深刻。但是上課第二天,就聽到學生們表現(xiàn)惡劣的消息。
中國的教學方法和英國青少年的文化和價值發(fā)生沖突。他認為,中國的學校缺乏想像并且訓導過多,英國的教學優(yōu)于中國。英國學生習慣于可以向老師提問,并期待他們的觀點能得到尊重。而且,英國學生們希望差異性學習。
而這正是中國老師提出挑戰(zhàn)的地方。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援引楊老師的話說,英國的教學大綱是根據(jù)學生個體能力制定的,但中國只有一個教學大綱,一個統(tǒng)一標準,學生要么被淘汰,要么勝出,全憑自己。在中國不需要課堂管理學生的技巧,因為每個人都很守紀律。該報評論說,這種教育模式讓上海此前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排名中多項奪冠,而英國僅位居20多名。
BBC說,這些中國老師的結(jié)論是,這些孩子缺乏管教的行為與英國優(yōu)厚的福利體制有直接關(guān)系。教中文的魏老師認為,如果英國削減福利將給學生更大的學習動力。在中國,學生們知道他們必須要努力學習來養(yǎng)家糊口,因為沒有那么多福利來依靠。
“我們應該像中國人那樣教孩子嗎?”不少英國人提出這樣的問題?!睹咳针娪崍蟆非榜v華記者里查德·斯賓塞在該報撰文說,雖然有人批評中國學校僵化呆板,但事實勝于雄辯,即使是在西藏那樣比較邊遠的地區(qū)和條件艱苦的學校,中國學生的表現(xiàn)都超過諸如澳大利亞這些國家的學生。
英國著名時事評論家詹金斯則持相反意見。他在英國《衛(wèi)報》的評論文章說,中國學校是考試工廠。當中國都在從愚蠢的教育方法中覺醒時,為什么英國如此急著要復制它呢?
不過,在4周的相處后,中國老師和英國學生的關(guān)系變得好起來。斯特勞格爾說,一些學生甚至開始表達對中國式教育的偏愛。他們喜歡從黑板上抄板書,認為這能幫助記憶。
更多學生也喜歡中國課堂的講課方式。羅西說,她認為這些中國老師工作非常認真,很有熱情,而且很酷。其實英國老師也有教學熱情,只是表現(xiàn)方式不同。
對于BBC這部紀錄片引發(fā)的爭議,英國官方?jīng)]有做出更多回應。英國文化部負責文化外交事務的官員尼克爾4日對《環(huán)球時報》說,無論怎樣的爭議出現(xiàn),英中兩國通過文化交流增進了解,是值得鼓勵和支持的。
他認為,英國與中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合作項目還有很多,因此外界也不必盯著這一部紀錄片不放。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