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課堂“經(jīng)典場景”搬上英國課堂:看教育的沖撞

閱讀:7763 來源:轉(zhuǎn)載
分享: 
中國課堂“經(jīng)典場景”搬上英國課堂,這是一種嘗試,但是嘗試下就能看得出中國和英國教育的沖撞。

當博航特中學校長尼爾·斯托爾寫道:“今年初春,我的學校部分淪陷。中國國旗自豪地飄揚在操場上空。”從中,可以體會這個英國校長復雜的心情,要接受這樣一個“先鋒味”十足的實驗--請5名中國老師來上一個月的課,且完全按照中國課堂的“規(guī)矩”,所要面臨的輿論壓力難以預測。

果不其然,當這部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在8月4日才播出第一集,英國媒體、社交網(wǎng)站沸騰了,仿佛人人成了“國際教育比較研究專家”,而相關(guān)幕后細節(jié)也被一一挖出,儼然成了這個盛夏英國最熱鬧、也最意外的新聞。

與BBC的約定:“演繹”原汁原味中國教育

因為BBC的這部紀錄片,5名中國老師紅了,不只因為他們的學科水平,更因為他們毫無語言障礙地把中國課堂上的“經(jīng)典場景”搬上英國課堂。

參與錄制的這5名中國教師其實很有特色,2名老師來自國內(nèi)名校,分別是南京外國語學校初中英語教研組組長、省特級英語教師李愛云,以及杭州外國語學校的“80后”數(shù)學教師鄒海連,平時主講IB數(shù)學(一門國際課程)。其他3名老師均為英國本土的中國老師。以第一集中人們印象深刻的“蝴蝶結(jié)老師”--科學老師楊俊(音)為例,她在英國學校從事了10多年教學。

可以說,這是一群當今教育群體里優(yōu)秀教師的代表,他們熟悉世界教育趨勢,甚至深諳西方課堂的教學“招數(shù)”。那么,為何還會出現(xiàn)“統(tǒng)一校服”、“集體做早操”、“一天12小時學習”、“夜自修”、“50人大教室”、“值日生”、“班干部”、“眼保健操”這樣的懷舊場面?要知道,不少場景在中國而今的課堂也已成為歷史。

這似乎出于BBC與5名老師的一項重要“約定”:把傳統(tǒng)的中國式教育,尤其是與英國教育對比強烈的,搬來吧!根據(jù)已披露信息,BBC在選擇老師時有3條要求:第一,教齡滿5年;第二,從事英語語法、數(shù)學、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教學;第三,全英文教育。需補充的是,根據(jù)媒體已披露的信息,BBC在與中國老師溝通時還反復強調(diào)了一點:希望他們在英國上課時,能用中國最為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

“因為文化差異的沖突往往能帶來戲劇性與喜劇效果。”也難怪,英國媒體在第一集播出后就打出這樣一個評論標題:“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記一部文化差異下的喜劇”。

博航特中學雖比不上伊頓、哈羅,但在英國也算是一所有名的優(yōu)質(zhì)中學,還常常在英國主流媒體上“露面”。有意思的是,尼爾·斯托爾在英國也算是“先鋒校長”,《每日郵報》2010年夏天就曾報道這名校長決定提前放學時間,只為滿足孩子們回家看世界杯的請求。

英國有評論認為,在教育的沖突下必須看到中國教育的優(yōu)勢,“作為如今世界上數(shù)一數(shù)二的經(jīng)濟體,中國式教育對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推動力毋庸置疑”。

盡管“蜜月期”并不甜蜜,但校長尼爾·斯托爾也談到他在中國老師加盟數(shù)天后的重要發(fā)現(xiàn):“孩子們開始接受中國方式,也有作用。不止是教學方式,還有整個中國文化價值觀。”

“他們喜歡從黑板上抄東西,覺得這有助于他們記憶。一些更出色的學生也喜歡中國課堂上的演說式授課法。而我則從這次教學實驗里學到了兩點:延長一天的學習時間對學生們是有益的;老師們也可以時不時地在教室里嘗試一下獨白式授課法。”

尼爾·斯托爾來過上海,走進過中國的課堂,此番與中國教師深入接觸后,他說,上海的學生之所以在PISA(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測試中拔得頭籌,并不能歸功于先進的教學方式,中國父母、中國的文化和價值觀,才是真正的助力。

標簽: 教育水平 社會學院 51offer編輯: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