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制造中英教育間的對立?

閱讀:9492 來源:轉載
分享: 
中國和英國之間的差距到底在哪呢,誰又在制造中英教育間的對立呢?今天小編給大家說說這方面的事。

暑期,大中小學都在放假,中高考的熱浪也已經(jīng)過去了,應該是與教育有關的話題相對偏冷的時間段??善羞@么一條新聞,把大眾的視線又拉到這個話題上來:英國的一家機構,從中國邀請了五名老師去英國,給選拔出來的幾十名孩子上了一個月的課,這個過程當中,中國的老師和英國的學生們,各自都有不同的感受,教學理念、教育手段、課堂組織等方面的一系列差異,讓不同的觀念、體驗、收獲,碰撞出很多的“火花”。

好事的媒體當然不會閑著的,bbc把這個過程全程記錄了下來,并做成了一個系列專題,剛剛播放了第一集,就在中英兩國尤其是教育界,引起了諸多的關注和口水,成為當前一個不大不小的熱點。

據(jù)說,這家機構邀請中國老師去給他們的孩子授課,出發(fā)點在于痛感英國的基礎教育這些年來在走下坡路,越來越缺少國際競爭力。

而兩年前的一項國際組織的調查顯示,中國的中學生在數(shù)學、閱讀、科學方面的知識能力,全球高居第一,英國中學生排名在20名開外,憂心忡忡的英國教育專家們覺得自身的中學教育體系出了問題,就打算向中國的同行們學習借鑒一下。

于是,就有了這五名老師的英國之行。不用說,這五位老師在中國國內也一定非等閑之輩,估計也是個頂個精挑細選出來的。

隨后傳出的消息,大家都可以從網(wǎng)絡上看得到了。有的說,中國老師和英國學生之間,出現(xiàn)了嚴重的不適應,甚至對立和抵觸情緒相當嚴重;有的說,中國的老師被英國的學生氣哭了,那些英國孩子太沒有規(guī)矩,更沒有所謂的課堂紀律;有的說,中國老師“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讓英國孩子如墜云霧,原來,中國老師傳的“經(jīng)”,不過是自己不停地講、學生不停地記而已,甚至還有讓不聽話的學生講臺邊罰站這樣頗有中國教育特色的東西,等等。

總之結論就是,兩種教育理念,兩套教育模式,格格不入,隔閡太深,以致最后兩國師生間鬧出諸多不愉快,成了一段不那么美好的記憶。

看了這樣的消息,我的腦子里浮現(xiàn)出來的,只有那四個字:網(wǎng)絡暴力。這是典型的好事者,唯恐天下太平而刻意制造出的中英教育對立的負能量消息。因為,只要稍微轉一轉眼球、動一動腦子,就能想象得出,這些老師在出國授課之前,一定是受過嚴格培訓,或者說是上過政治課的,他們的素質和相關紀律要求,不太可能讓他們做出有損于中國老師形象和中國教育聲譽的出格事情來,更何況帶有體罰性質的“站講臺”呢?

中國最早的教育家說過,“君子和而不同”,并提倡因材施教、教學相長,這些老師又都是經(jīng)歷過教育心理學專業(yè)訓練的,難道不明白“和諧師生關系”、“和諧課堂氣氛”的道理,非要把課堂上搞得臉紅脖子粗、火星四冒?更何況,在他們身上,多少還有向英國同行學習、借鑒別人長處的重任,無論從哪個角度分析,他們都應該低調一些、寬容一些,有什么理由要整天板著臉讓別人鬧心,也讓自己不舒服呢?

中國的基礎教育講究紀律、約束、內斂,更多的是“求同思維”,英國人則對孩子更寬松些,鼓勵他們求新求異,勇于表達和表現(xiàn)自我。這種差異并非存在于孩子的教育上,它全面體現(xiàn)在兩種社會和文化的各個層面,沒有孰優(yōu)孰劣、高下之分。

最好的方法是互相取長補短,讓中國的孩子再多一些發(fā)散性思維和新奇的想法,讓英國的孩子不要動不動就掏手機用計算器來算賬,少一些對機器的依賴,多一些對自身能力的開發(fā),這樣也許才是兩種教育理念交流之后的正果。

標簽: 教育水平 51offer編輯: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