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在西方國家頗具盛名的羅德獎學金(The Rhodes Scholarships)的執(zhí)行單位羅德基金會今年3月30日在北京宣布:將建立羅德中國獎學金項目(the Rhodes Scholarships for China),并從2015年起在中國遴選獎學金得主。
這是它首次對華開放。
目前,羅德中國獎學金擬在中國招收3至6人,獲選者除將獲得赴英國牛津大學就讀研究生項目的機會,以及每年總價值約五萬元英鎊的資助外,還將成為具有終身資格的羅德學者(Rhodes Scholar)。
凡持有中國護照者,不論是在國內大學或海外大學就讀均可申請羅德中國獎學金項目,但申請者的年齡需在則19歲至25歲之間。
獎學金的資助金額將用來支付得主在牛津大學學習期間的學費、食宿、保險、旅行補貼和領導力培訓計劃等開支。
來自中國大陸的首批羅德獎學金獲選者,將于2015年間選出,并在2016年10月和來自其他3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羅德學者,一同赴牛津大學完成為期兩年的學業(yè)。
羅德基金會對于申請者擬選讀的學科領域則不予設限。
牛津大學羅德學院院長查爾斯?康恩(Charles Conn)告訴我們,羅德基金會是在過去兩年左右,認真思考將中國納入獎學金的候選國家的。
羅德獎學金成立于1903年,系按照19世紀英國籍的南非殖民者、重要政治人物和鉆石礦商施素·羅德(Cecil Rhodes)的遺愿所創(chuàng)立。
出身于英國、成長于南非的羅德,以鼓吹殖民主義理論和力主英帝國在全球各地的擴張而為人所知。
依據其遺愿,羅德獎學金創(chuàng)設的初始目的,是為維系英國各殖民地和海外屬地菁英對英帝國的向心力;并使這些來自各殖民地的潛力領袖,能在羅德自身的母校─牛津大學享有接受高水平教育的機會,并促進彼此之間的交流和合作。
此外,羅德生前還極其看重此項獎學金,對美國和德國社會年輕精英所能起到的敦睦作用。
他曾在1901年寫道,“(英國、美國、德國)三大強權之間的相互理解,能夠消彌戰(zhàn)爭于無形;而教育關系,則將成為彼此最強的鈕帶”。
因此,羅德獎學金在1903年設立之初,其在每年提供的57個名額中,就有32個分配給美國、5個分配給德國,另有20個名額,則分配給英帝國所轄有的各處殖民地、自治邦或海外領地。
經過112年的發(fā)展,羅德獎學金的名額和所覆蓋的選區(qū)國家(地區(qū))緩步增加,目前已達到30個,每年共在全球授予83個羅德學者名額;除德國和美國外,其他多數均為英聯(lián)邦國家或與英國具有歷史淵源的地區(qū),如澳大利亞、印度、加拿大、新西蘭、巴基斯坦、南非、牙買加、肯尼亞等。
中國香港亦在回歸前的1985年,成為候選地區(qū)之一,每年選出一名獎學金得主。
從創(chuàng)立以來,羅德獎學金共已選出近八千名羅德學者,目前則有4500余位仍然在世,并活躍于全球各地的學術界、政界、產經、藝術、科技、教育等各領域。
包括美國前總統(tǒng)克林頓、澳大利亞現任總理托尼?阿博特、天文學家哈勃、青霉素發(fā)現者霍華德弗洛里,以及原紐約客雜志駐華記者彼得海思勒等,俱為羅德獎學金的得主。
每年總計會吸引約1.2萬名申請者的羅德獎學金,平均錄取率僅約0.7%。
該獎學金有被俗稱為本科生諾貝爾獎,甚至被認為是牛津最難申請的獎學金。
對華開放傳遞什么信號
查爾斯康恩說:“當羅德獎學金創(chuàng)立進入第二個世紀之后,我們就在思考,與其只固守羅德遺愿所選取的那些國家;我們?yōu)楹尾贿M入新興世界,成為新興世界的一份子?”
康恩透露,即使在中國獎學金的籌設過程中,往屆的羅德學人、理事會成員均曾提出多元紛陳的意見和考量,但著眼于羅德獎學金的全球性的布局和在新興地區(qū)的影響力,最終多數人仍擁護將獎學金范圍擴大至中國的倡議。
羅德基金會中國理事長湯玫捷稱,按照中國已躋身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規(guī)模,中國也已成為羅德遺囑中所定義的“世界矚目的國家。
中國還將是第一個完全不具備任何“英語國家”、“英聯(lián)邦國家”或“西方國家”等以往羅德獎學金淵源特色的候選國。
牛津大學副校長尼克?羅林斯(Nick Rawlins)表示,目前正是羅德獎學金進入中國的合適時間點,“我們相信你們需要它,所以,我們將獎學金延伸至中國”。
他還強調,牛津大學、羅德基金會和中國所建立的合作,將會是長期、有效、可持續(xù)的伙伴關系,而非短期的即興舉措。
如何選拔?
據羅德基金會稱,為運作羅德中國獎學金的業(yè)務,該基金會將仿照在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慣例,在中國設立辦事機構以及評選委員會和顧問委員會。
這兩個委員會將由羅德學者和中國的各界知名人士所組成。
查爾斯?康恩則強調,與許多只注重智識表現的獎學金不同,羅德獎學金得主的選拔標準,除了智識標準─亦即大學本科四年的GPA成績應在3.75以上之外,還將考察足以體現候選者領導力特質的其他面向:
包括在學術表現之外的團隊合作精神,例如能在體育、舞蹈、辯論、音樂等活動中,取得高水平的成就;能在其所處的領域和社群中,展現出發(fā)揮領導作用的本能沖動;擁有對他人表達關懷,具備同理心、責任感和追求真理的勇氣等美德;以及懷抱讓世界更為美好的愿景等。
羅德基金會理事安德魯?葛拉漢(Andrew Graham)告訴我們,在考察獎學金候選人是否具備領導力特質時,擁有諸如學生會主席等亮眼的頭銜,或許可以是一個參考指標,但絕非獲選的要件。
曾獲選為羅德學者的安德魯?班克斯(Andrew Banks)則舉例稱,在加拿大,就曾有在餐館里打工的侍者,發(fā)現了食物被浪費的現象嚴重,而試圖喚起公眾觀念的改變,最后獲選為羅德學人,“這也是領導力的一種展現”。
曾在北京大學就讀本科、現于牛津大學攻讀歷史學博士的香港地區(qū)羅德獎學金得主則告訴我們,在牛津大學的校園中,羅德學院(Rhodes House)會不時舉辦活動、發(fā)揮平臺作用,促進不同領域和歷屆羅德學者的交流和聯(lián)系,
“當你被納入到一個終身的、小范圍的網絡之后,除了能感受到它對你的加值,還會激發(fā)出一種更強的社會責任感,覺得自己應該多做一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