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劍橋大學宿舍出租的“搞創(chuàng)收活動”,引起部分學生不滿。
劍橋大學由不同學院組成,學生屬學院成員,起居生活都以之為核心,但是,部分學生認為,他們的利益沒有得到好好的照顧,因此在臉書社交媒體平臺上發(fā)起運動,表示不滿。
這個名為“Whose University?”的運動由一些學生自行發(fā)起,據悉得到劍橋學生會婦女運動(CUSU Women’s Campaign)的支持。他們號稱部分學院為了創(chuàng)收,把宿舍、設施和學院地方出租,沒有顧及學生的需要和利益。

學期安排
在劍橋,一個學年分成三個學期,每個學期為八周,學期與學期之間由長長的假期隔開。在這期間,學生,特別是本科生,一般都得從宿舍搬走回家。學院也經常在假期出租宿舍、設施,賺取租金。
運動的組織者因此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大學與學院的空間誰屬?(To Whom do our university and college spaces belong?)
他們希望藉此提高人們對學生的處境的關注。
無家可歸?
他們特別指出,很多學生在假期因為種種原因而“無家可歸”,例如:自身的家庭問題;因學業(yè)需要而必須在大學停留,繼續(xù)研究;因健康問題而必須留在劍橋繼續(xù)接受治療等。
組織者希望人們在其臉書網站上提供有關自己的困境的資料,跟其他人分享,引發(fā)關注。
不同立場
運動開始以來,得到部分學生的支持,認為每次假期都得騰空宿舍房間,把家當搬回家實在非常困難與不便。
可是,也有學生指出,其實學院出租宿舍設施所得都是用來資助學院支出,補貼租金和其他服務費用,因此,他們對運動的目的存疑。
劍橋大學的發(fā)言人則表示,劍橋大學的學院都是注冊慈善機構,目的在于教學、研究。為了達到目的,他們必須從事籌款或其他創(chuàng)收活動。學院方面必須決定如何在兩者中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