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留學英倫的人都有著“劍橋夢”,久負盛名的劍橋大學一直以來也備受仰視。
但前不久剛剛當選劍橋中國學聯(lián)副主席的留學生張子萌卻說,在劍橋上學收獲更多的是一種內(nèi)化的氣質(zhì),是學會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普通人。
名校不應被過度渲染
在大家的主觀印象中,在劍橋大學讀書的肯定都不是一般人。中國對劍橋、牛津大學這種世界級名校的學生大多持一種仰視的態(tài)度,“天才”,“精英”,“學霸”似乎成了名校學生的代名詞。這也給名校學子的學習生活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大家好奇他們每天是不是生活在讀不完的reading,做不完的實驗,建不完的模型和算不完的數(shù)據(jù)中。但實際上,作為劍橋大學做大數(shù)據(jù)研究的博士,張子萌說,大部分劍橋人和普通人一樣,都是“work hard, play even harder”的類型;而且劍橋并不值得炫耀和神化,名校的真正意義,是教你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普通人。
“前一天晚上還跟你通宵達旦一起寫論文泡實驗室,第二天看他的朋友圈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去法國滑雪了;前一天晚上大家聚會宿醉,第二天早晨你去圖書館,發(fā)現(xiàn)大家都到了”。對于像張子萌這樣的劍橋的學生來說,他們和其他學校的學生一樣,既要學習,也要社交。只不過劍橋會帶來更緊張的學習和生活節(jié)奏,但這樣的快節(jié)奏往往讓他們在做某件事時更專注更高效,并且在尋求學業(yè)與生活的平衡中獲得更多快感。
在劍橋,來自中國的博士生男女比例基本平衡。中國大陸對女博士的偏見,如女博士性格古怪,不懂社交,家庭容易不幸福等等,在劍橋得到有力反證。劍橋的中國博士們其實也是常人眼里的“男神”和“女神”。他們可能是隱藏的微博紅人、知乎女神、天涯作家等等。
“網(wǎng)友很容易以貌取人,總覺得長得漂亮的姑娘學術就一定不行;有個美女博士被新浪報道后,很多網(wǎng)友留言就開始謾罵、質(zhì)疑她怎么上的劍橋。其實她科研能力很強,在英國頂級學術期刊上發(fā)表過文章”。張子萌反駁了社會上的傳統(tǒng)觀念,記者在采訪中也觀察到,其實劍橋的中國學生們大多舉止優(yōu)雅,穿著得體,接受采訪時談吐風趣,彬彬有禮,并不是主觀印象中的“書呆子”形象。
談到自己在名校讀書的最大收獲,張子萌非常感慨,他認為劍橋雖然是世界頂級名校,但卻從來不去自我標榜什么,不去標簽化什么,久而久之,反而形成一種獨特的精神氣質(zhì)。
“不要覺得因為上了劍橋人生就不一樣了,劍橋只是起點,不是終點。”張子萌謙虛又真誠的說,“劍橋雖然是名校,但它本質(zhì)上只是一所普通的大學,和其他大學沒有任何區(qū)別。可能在中國長久以來被媒體神化了,認為上了劍橋、牛津這種名校就如何如何。但其實我們不應該為了上劍橋而上劍橋,不要靠學校的名氣來彰顯自己的價值,而是應該通過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來讓劍橋更優(yōu)秀、更豐盈、更鮮活。”
張子萌說,劍橋不但鼓勵學生在學術上登峰造極,更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如何做一個“人”,做一個普通的,平凡的人。比如,劍橋最經(jīng)典、最老牌、最受尊重的學科是神學,是無用之學。“來劍橋后,我經(jīng)常告訴自己,Just be a man! 在人人都努力標榜自己與眾不同的時候,學習如何做個更好的普通人還真需要一點兒哲學高度。” 張子萌說完哈哈笑了起來。
增值空間是申請關鍵
在談到申請名校心得時,他認為,學生在劍橋的“增值空間”其實是招生委員會最看重的東西。
“不同的課程可能有不同的側重,授課型學位的話,我覺得學校選拔的過程其實是在預測你的潛力。也就是說,劍橋這個學位對于你現(xiàn)在的履歷增值空間有多大”。所以說,劍橋這個學位在一個學生目前的履歷上升值空間越大,他就越容易被錄取;反之亦然。
“而博士的話,一方面導師是在揣測你的潛力,更重要的是你的研究能力。博士本質(zhì)上相當于一份工作,你的導師就是你的老板。另外,子萌還透露,雖然申請劍橋大學的硬性要求非常高,但其實很多時候,都是可以argue的。英國大學尤其是名校的錄取系統(tǒng)其實是非常人性化的,只要申請人言之有理,讓招生委員會信服,只要證明自己足夠優(yōu)秀,很大程度上會被“破格錄取”。
道不同,亦相為謀
提到劍橋大學,就不得不提同為英國老牌的世界級名校——牛津大學。民間也一直流傳這兩所世界名校微妙關系的故事,劍橋牛津的學生水火不容,天天互黑的段子更是廣為流傳,就像中國的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
但對于張子萌來說,這可能更多的是一種名校間特殊的“對話方式”,對學生之間的關系完全不產(chǎn)生實質(zhì)影響。“牛津和劍橋相愛相殺到永遠。”
張子萌笑著說,“這兩所學校在組織的層面總是以一個互相競爭的姿態(tài)存在的,但是同學之間都非常友好。我有一些牛津好酒友,我們雖然論戰(zhàn)時會唇槍舌劍爭得面紅耳赤,但周末照樣一起喝酒唱歌特別開心。我們的教授們更明顯,他們在學術會議上或者學術期刊上批判彼此毫不留情,但是之后立即并肩去Pub喝酒。大家把學術之間的競爭和私下的友誼分的很清楚,我覺得這一點非常難得”。
張子萌只是上千劍橋中國學子中的普通一員,但他身上所彰顯出的“Just be a man”的精神氣兒以及“work hard, play even harder”的生活觀基本上代表了這一代在西方精英教育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其實名校學子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神秘那么與眾不同,名校也不應該被標簽化。
就像張子萌說的,名校真正的意義是教會你如何做一個更好的人,做一個健康快樂的普通人,過平凡的日子,一切悄悄開始,一切又慢慢結束。